行政學大意 證照專業知識測驗
CubicPower晶智能中心 專業證照基本知識測驗
關鍵字分類 科目: 行政學大意
是非題- 正確的打(O) 錯誤的打(X)
組織
1.( ) 人格尊重 是從霍桑實驗結果所得到對組織員工效率提升所強調的重點
2.( ) 組織與環境之間不具有界限性 不屬於系統組織理論的觀點
3.( ) 「機關成立年代越久,成員素質越低」,係指 白京生定律(Parkinson’sLaw) 所稱之組織病象
4.( ) 下列 堅強地維繫組織傳統文化,以抵抗任何想要改變的聲浪 不屬於非正式組織能為正式組織承擔的積極功能
5.( ) 在系統理論的觀點下,組織都有若干次級系統,一般而言, 資源次級系統 不包括在內
6.( ) 有關組織的獨任制與合議制的敘述, 瑞士的聯邦政府是合議制的典型代表 正確
7.( ) 依據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規定, 內部單位 不列入機關組織法規定事項
8.( ) 若以人員能否自由參加與脫離,作為組織分類標準,下列 協會 屬於自願性組織
9.( ) 推動行政革新時,會遭遇組織內部人員的最負面反應是 抗拒變遷
10.( ) 組織成員共同持有的信念與期望模式,並形成規範,影響組織個人與團體行為,這是屬於下列 組織文化 這種概念的定義
這種
政府
1.( ) 人事工作毋須往來協調,較能解決機關問題 不屬於政府人事行政體制部外制的主要優點
2.( ) 「政府再造應先釐清政府主要角色與適當定位,而後界定其發展的目標與策略」,此乃歐斯朋(D. Osborne)和傅瑞祺(P. Plastrik)提出「五C策略」之 核心策略 這種策略的內涵
3.( ) 下列關於政府蒐求民意的方法中, 解散國會辦理國是座談舉辦公聽會 錯誤
4.( ) 不同層級的政府研擬、發展和執行公共政策時,所形成複雜、互賴的關係,稱為 府際關係
5.( ) 如果我們接受羅威(T. Lowi)對公共政策的分類,那麼政府徵收綜合所得稅採累進稅率的做法,屬於 重分配性 類型政策
6.( ) 我國政府目前會計年度開始月份為 元月 月
7.( ) 政府利用各種誘因的給予以促成標的團體的配合,該政策類型稱之為 分配性政策
8.( ) 政府預算書項目在反映某個階層、團體或組織的利益與主張是否受到政府重視,這是屬於預算形式的 政治特質 這種特質
9.( ) 國人申請護照繳交的費用,係屬政府 行政規費 這種收入
10.( ) 新公共管理的政府革新方案,一般不包括 強化管制
屬於
1.( ) 工作內涵 屬於激勵保健理論的「激勵因素」
2.( ) 順適作用 屬於非正式組織的負功能
3.( ) 「隔行如隔山」的情況較屬於 語意上的障礙 溝通上的障礙
4.( ) 下列 強調競爭性的不合作關係 不屬於新公共管理的政府改革實務之特徵
5.( ) 因組織結構而發生之上行與下行溝通,屬於 正式溝通 類型的溝通
6.( ) 有關公、私部門雙方在進行公共事務合作時,率以公部門為領導中心,私部門組織或民眾則依存在此架構下,此種合作關係屬於公、私部門的 垂直分隔 這種合作模式
7.( ) 我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是屬於 獨立機關 這種機關
8.( ) 依據魏瑪(D. Weimer)與文寧(A. Vining)的政策工具理論,「民營化」的做法屬於 市場自由化 這種政策執行工具的類型
9.( ) 政府補助民眾購買電動汽機車,希望達成節能減碳的效果,此一措施屬於 誘因型 這種類型的政策工具
10.( ) 根據學者雪恩(E. Schein)的組織文化理論,人事行政的措施或典章屬於下列 器物與創造物 這種層次的組織文化內容
政策
1.( ) 政治性決策途徑 政策方案決策途徑的理性程度最低
2.( ) 下列 大有為政府服務人民之有利政策 不是各國政府採行民營化政策的主要理由
3.( ) 下列有關府際關係的敘述, 府際關係是指不同的政府層級擬發展和執行公共政策時所形成複雜和依賴關係高層級的政府單位會將收入和其他資源分享給低層級的單位不同層級政府為共同地區提供服務並加以管理之交互關係的政策和機制 錯誤
4.( ) 史東(Deborah Stone)所著之《政策弔詭》旨在反應民主國家主要公務倫理困境為 如何在多元價值間折衝協調
5.( ) 有關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主要在評判政策方案是否可能被接受與順利執行 政治可行性分析為其中一個層面 法律可行性在於判斷政策方案受限於現有法規的程度 錯誤
6.( ) 有關政策論證(policy argument)的意涵與應用, 透過不同政策方案間的辯論以爭取支持 立論理由意指支持特定政策主張的依據 駁斥理由意指反對特定政策主張的依據 錯誤
7.( ) 我國許多社會福利政策,如老農津貼等是屬於 顧客型 這種政策政治類型
8.( ) 政府機關將不同的利益、服務、成本、義務等,分配給不同的標的群體享受或承擔,此一作法在學理上係屬 分配性政策
9.( ) 政策方案可行性研究中,焦點考慮在於行政首長、利益團體及標的人口等因素者,係屬 政治 這種可行性研究
10.( ) 政策規劃時,應考慮盡量使受益者擴大,使政策利益普及於一般人而非侷限於少數人,此為政策規劃的 分配普遍原則 這種原則
機關
1.( ) 人事工作毋須往來協調,較能解決機關問題 不屬於政府人事行政體制部外制的主要優點
2.( ) 審計制度 係透過行政機關以外機關所進行的帳目事後檢查,期有監督之功能
3.( ) 「機關成立年代越久,成員素質越低」,係指 白京生定律(Parkinson’sLaw) 所稱之組織病象
4.( ) 下列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是混合制的中央行政機關
5.( ) 中央總機關為服務各地人民,在各地分設業務機關,此被稱之為 派出機關
6.( ) 以行政機關為主體,公務員勇於向外界揭發機關弊端,係屬 內部非正式途徑 這種行政責任的確保途徑
7.( ) 有關行政責任的外部非正式確保途徑分析方法,大略可分為三種,下列 機關協調 不屬於外部非正式確保途徑
8.( ) 我國主要負責預算籌劃、概算編擬、會計控制與國情及政績統計的機關,為下列 中央主計機關
9.( ) 依公務員服務法規定,公務員非依法兼任公營事業機關或公司代表官股之董事,應先 停職
10.( ) 依據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規定,機關依組織法規將其部分權限及職掌劃出,以達成其設立目的之組織,稱為 機構
途徑
1.( ) 文化途徑 研究公共行政的途徑,最能夠解釋「平坦式的管理層級」(flattened management hierarchies),也就是僅有很少監控層級的組織結構
2.( ) 理性廣博決策途徑 是古典經濟學家所提倡的決策途徑
3.( ) 議會監督 不屬行政責任內部正式確保途徑
4.( ) 「代表性科層體制」是屬於 內部非正式確保途徑 行政責任之確保途徑
5.( ) 「政府選擇作為或不作為之行為」是指「公共行政」採用下列 公共政策 途徑作定義
6.( ) 人事、主計、政風之雙重隸屬監督機制是屬於 內部正式確保途徑 這種行政責任之確保途徑
7.( ) 以系統途徑研究公共政策,其中的轉換過程,常被比喻為 黑箱
8.( ) 有關行政責任的外部非正式確保途徑分析方法,大略可分為三種,下列 機關協調 不屬於外部非正式確保途徑
9.( ) 有關愛尊尼(A. Etzioni)「混合掃瞄模式」的說明, 結合廣博理性與漸進途徑 是正確的
10.( ) 何種決策途徑認為 垃圾桶決策途徑
一種
觀點
1.( ) 次級系統構成的體系 不屬於傳統時期組織理論的觀點
2.( ) 組織與環境之間不具有界限性 不屬於系統組織理論的觀點
3.( ) 「同事A君經常願意分享多年寶貴的工作經驗與訣竅,大家樂於接受其觀點」,此一情況係在反映領導的 專家權力 這種權力基礎
4.( ) 「參與專案小組的同事之間因績效獎金分配結果而有所不滿,影響個人未來工作投入程度」,反映 公平理論 這種激勵理論的觀點
5.( ) 下列 新公共管理 這種理論觀點,強調以市場或契約取代科層組織,政府職能規模應予以縮減之小而美政府
6.( ) 以學者古立克(L. Gulick)所創造的「POSDCORB」來描述行政,主要是從 管理觀點 這種觀點切入行政的基本概念
7.( ) 在系統理論的觀點下,組織都有若干次級系統,一般而言, 資源次級系統 不包括在內
8.( ) 根據羅爾斯(John Rawls)的正義論觀點,正義的行政原則包含 行政決定應對社會的劣勢者較有利 這種觀點
9.( ) 強調行政組織會隨著時代環境的演變而自求適應、自謀調整,屬於 生態的觀點 這種觀點
10.( ) 從系統理論的觀點,組織可分為多項次級系統, 技術次級系統 封閉性最高
公務人員
1.( ) 「公務人員應以國家利益與民眾福祉為依歸,摒棄偏私與壓力,確實推動行政工作」,此主要為 人民至上原則 這種行政中立原則之表現
2.( ) 下列有關品位分類制度之敘述, 主要透過名分激勵公務人員 以資格地位高低為分類基礎 人員晉升幅度與範圍較大 錯誤
3.( ) 下列人事分類制度中, 品位分類制 主要係透過名分激勵公務人員
4.( ) 公務人員因公出差可領出差費用,這是屬於下列 受職務上費用償還之權利 這種權利
5.( ) 公務人員於平時有重大功過時,可隨時辦理 專案考績 這種考績
6.( ) 有關全球化下公共行政系統本質的轉變, 須能掌握並善用國際組織(如世界銀行)的連結 須透過文官訓練加強個別公務人員的危機管理能力 須建立快速適應與學習創新的行政體系 錯誤
7.( ) 我國公務人員官等分為 三種 種
8.( ) 某公務人員將遵守法規視為最主要目的,而忽略為民服務這一更重要的目的,這種現象稱為 目標錯置
9.( ) 若干公務倫理旨在訂定公務人員行為操守準則和相關法規,以防杜違反倫理行為之產生,這些公務倫理措施稱為 消極性的倫理作為
10.( ) 從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來看,為確保公務人員依法行政,係對其作 規範其政治參與活動 這種主要規範
學者
1.( ) 公共利益 因為其定義模糊不清、曖昧難明,故被學者索洛夫(F. Sorauf)認為其不過是用來合理化政策作為的有效政治迷思
2.( ) 「治理」(governance)乃是行政學的新興議題, 混合模式(Mixture Model) 並非是學者B. Guy Peters所提出的治理模式
3.( ) 有關政策評估標準的意涵, 公正性包括個人福利與再分配福利的最大化 效率性與回應性可能相互衝突 學者波依斯特(T. Poister)認為適當性比效能性更重要 錯誤
4.( ) 依據心理學者馬師婁(A. H. Maslow)所提出的需求層次論,請問民眾對於健康保險與退休制度的需求,應屬於 安全 這種層次的需求
5.( ) 針對新公共管理的主張,提出我們不應是「再造政府」,而應是「再發現政府」,並提出十個再發現政府的原則與十個再造政府原則相抗衡的學者是 顧塞爾(G. T.Goodsell)
6.( ) 現代學者對政府腐化的定義非常分歧,可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定義,下列 腐化是公務員道德上存有瑕疵的行為腐化是公務員為求私利而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腐化是一種供需均衡的商業行為 錯誤
7.( ) 學者中被稱為行政學之父的是 威爾遜(W. Wilson)
8.( ) 學者古立克(Luther H. Gulick)提出管理的七項主要功能,下列有關這些功能的敘述, D代表指揮(Directing)CO代表協調(Coordinating)O代表組織(Organizing) 錯誤
9.( ) 學者哈特(David K. Hart)認為公務人員有義務以「信任」而非以「強制力」做為公共事務運作的基礎,強調與公民大眾之間夥伴關係的建立,期許公務人員能成為 道德企業家 這種角色
10.( ) 學者唐斯(AnthonyDowns)將決策者分為幾種不同類型, 狂熱者 將自己奉獻於追求自認對國家有利的政策目標,尋求權力以促進某種理念及政策的實現
方式
1.( ) 交易/政治聯盟 是「卡內基模型」(The Carnegie Model)解決問題的主要方式
2.( ) 「公民參與」係屬 外部非正式確保途徑 這種課責方式
3.( ) 一般而言,地方縣市政府最常見的分部化方式是 功能分部化
4.( ) 下列有關「管理格道」(Managerial Grid)之敘述, 鄉村俱樂部式管理(country club management)為對員工表達最大關心、對工作展現最少關心的管理方式 正確
5.( ) 公共行政應該受到高度的公眾監督,因此透過立法方式,規定某些資訊內容可以公開,此一立法方式稱為 陽光法案
6.( ) 地方民意代表有違反議事規則或其他妨礙秩序之行為受懲戒,由各該立法機關紀律委員會、小組審議,提大會議決後,由會議主席宣告之;處分方式 書面道歉 正確
7.( ) 有關激勵增強理論(Rein forcement Theory)的敘述,下列 重點在探討人員被激勵的行為如何可以長久維持相信人是被動的,因此可以利用各種方式激勵其行為與心理學的學習理論有關 錯誤
8.( ) 我國政府透過 撤資出售 這種方式完成中華電信公司民營化的過程
9.( ) 依組織的財務取得方式及組織控制方式兩個面向來評估,下列 聯合勸募協會 非營利組織屬於「捐助-會員控制」的類型
10.( ) 政府機關對某標的人口的活動僅能作原則性的規範,而由該標的人口自行決定活動進行方式,是屬下列 自我管制性政策 這種的政策類型
稱為
1.( ) 1930年代全球經濟大恐慌,主張經濟蕭條萎縮時期,政府應該增加公共支出,以抵銷經濟衰退的影響,從此政府介入社會經濟生活取得理論正當性,稱為 凱因斯觀點
2.( ) 一般人將政府組織稱為 第一部門
3.( ) 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一種府際移轉支付,目的乃在促使各州和地方政府,因得到中央政府的資金挹注,而能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務,稱為 補助款
4.( ) 中央與地方政府因行政區劃、權力基礎,或資源多寡,發生領導權限的重疊性,府際關係因之常起爭議衝突。甚至地方首長的聲望、民意基礎有直逼中央的趨勢,造成威脅,此種效應稱為 葉爾欽效應
5.( ) 以「工作」為中心,等級隨職而定的人事分類制度,稱為 職位分類制度
6.( ) 行政機關為處理眾多的日常事務所發展出來的一套慣例規則,一般稱為 標準作業程序
7.( ) 依米契爾(R. Michels)之見,機關組織規模越大,領導階層的權力就越大,部屬的權力就越小,這種趨勢稱為 寡頭鐵律的病象
8.( ) 非營利組織對一般公眾、新聞媒體、捐助者及其他利害關係人所承諾的責任與義務,稱為 公共課責
9.( ) 某公務人員將遵守法規視為最主要目的,而忽略為民服務這一更重要的目的,這種現象稱為 目標錯置
10.( ) 將新公共行政的主張,從較為抽象的哲學探討,轉向較為關注實務的面向,亦即關注公共行政作為「制度」在實踐上的問題。此種論點稱為 黑堡宣言
主要
1.( ) 主張出世相關的「公共行政」 並非「新公共行政」的主要論點
2.( ) 是否成員分配利益 是營利性組織與非營利組織的主要區別標準之一
3.( ) 「代表性官僚」概念的主要意涵及功能,一般而言,不包含 反應政治勢力的恩庇結構
4.( ) 下列有關非營利組織特性的描述, 組織收入主要依賴募款,而非績效利潤為公共利益服務是一種志願性的組織 錯誤
5.( ) 下列 大有為政府服務人民之有利政策 不是各國政府採行民營化政策的主要理由
6.( ) 下列 避免社會福利給付標準不一 不是主張政府財政分權的主要理由
7.( ) 以學者古立克(L. Gulick)所創造的「POSDCORB」來描述行政,主要是從 管理觀點 這種觀點切入行政的基本概念
8.( ) 有關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主要在評判政策方案是否可能被接受與順利執行 政治可行性分析為其中一個層面 法律可行性在於判斷政策方案受限於現有法規的程度 錯誤
9.( ) 行政溝通過程中,部屬對上司常常報喜不報憂,或歪曲事實隱瞞真相。此種現象主要是受到 表功主義 這種因素的影響
10.( ) 性別主流化已成為我國近年來人事體制相當重視的議題,這主要在反映 社會衡平 這種人事價值
其中
1.( ) 一般而言,政策監測(policymonitoring)具有四項功能, 規劃功能 不在其中
2.( ) 公部門及其行政領導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已面臨到許多趨勢潮流所帶來的影響,其中由專業化趨勢所帶來的影響是 去階層化
3.( ) 古立克(L. H. Gulick)提出POSDCORB彰顯「行政管理」的七項主要功能,其中B所指為 預算
4.( ) 有關「轉換型領導」的內涵敘述, 轉換型領導的理論奠基於「領導者」、「被領導者」的二分角色關係上 不在其中
5.( ) 有關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主要在評判政策方案是否可能被接受與順利執行 政治可行性分析為其中一個層面 法律可行性在於判斷政策方案受限於現有法規的程度 錯誤
6.( ) 行政學者古立克(L. H. Gulick)創造一個“POSDCORB”的字來說明行政,其中「P」、「CO」分別代表的意思為 P:
7.( ) 依據羅聖朋(D. Rosenbloom)的見解,透視公共組織設計有三種主要途徑, 生態 不在其中
8.( ) 政府績效管理的意涵至少需滿足四類行動者的需求,其中藉由績效管理來確立民主政體的課責制度是 民選的議會代表 這種行動者的需求
9.( ) 馬師婁(A. Maslow)提出的需求層次共有五種, 公平需求 不在其中
10.( ) 費德勒(F.Fiedler)的權變領導理論認為,決定採取 參與行為 這種適當的領導方式需視三項變數綜合判斷,何者不在其中
強調
1.( ) 公平理論 不屬於強調內容的激勵理論範疇
2.( ) 「同心圓型」(concentric circle)的組織結構,主要強調組織的 溝通民主 這種特質
3.( ) 下列對於「目標管理」之說法, 是一種強調「參與管理」的方法是一種重視人性、團隊建立的管理方法可適用於公、私組織 錯誤
4.( ) 下列 強調競爭性的不合作關係 不屬於新公共管理的政府改革實務之特徵
5.( ) 下列有關「組織病象」的敘述, 「墨菲定律」強調看似細微或不起眼之處,經常是問題的根源 正確
6.( ) 有關政策規劃(policy formulation)的概念與意義, 政策規劃必須以經過認定的公共問題為標的 政策規劃以選擇為主要取向,包括問題、資料、方案等 政策規劃採變革取向,強調改善或解決公共問題 錯誤
7.( ) 行政學術之肇始,受行政與政治分立觀念之影響,約為1900年至1926年間,下列 行政學術主張價值與事實二分的概念 學科研究強調科學性與事實性 確立公共行政學術的正當性地位 錯誤
8.( ) 強調組織是一個新陳代謝系統,是指組織具有 負熵作用 作用
9.( ) 當代公共事務日益強調利益團體的公共參與。比較而言, 董事改選 最不屬於利益團體進行公共參與的活動方式
10.( ) 對於轉換型領導,下列敘述 轉換型領導強調領導者與部屬的相互影響 最為適當
原則
1.( ) 「公務人員應以國家利益與民眾福祉為依歸,摒棄偏私與壓力,確實推動行政工作」,此主要為 人民至上原則 這種行政中立原則之表現
2.( )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若以這句成語來描述推展公共關係的原則, 平時發展 正確
3.( ) 下列 必須兼顧收入面與支出面 為財政政策規劃之原則
4.( ) 公眾關係是要政府機關和民眾建立良好關係, 成本效益 並非其所要考慮的主要工作原則
5.( ) 功績原則的內涵不包括 政治任用
6.( ) 行政機關擬訂法規命令時,原則上應於政府公報或新聞紙公告,而任何人都可以在所訂期間內陳述意見,此最符合 公民參與 這種概念
7.( ) 政府機關對某標的人口的活動僅能作原則性的規範,而由該標的人口自行決定活動進行方式,是屬下列 自我管制性政策 這種的政策類型
8.( ) 美國於1978年,由國會通過的 文官改革法 這種法載明了功績制的九項原則
9.( ) 將組織內部類似的活動,歸類而形成一個單位的做法,是依據 功能 這種原則進行部門劃分
10.( ) 歐斯本和蓋伯勒(David Osborne & Ted Gaebler)於《新政府運動》(Reinventing Government)專書中,主張政府應以遠見治理國家,事先預防重於事後彌補,此一原則稱之為 前瞻性的政府
稱之
依據
1.( ) 邦聯 這種府際關係的類型是依據條約,而非依據憲法而成
2.( ) 以即時通訊軟體作為行政溝通工具應有所規範。 針對軟體安裝與設定,應先進行密碼設定及管理,並就裝置進行相關安全環境設定 依據不同公務需求成立各類群組,由群組管理者本於管理權限進行群組加入或退出之審核 針對非屬機敏性之公文檔案傳遞,應同時注意符合公文公開作業原則等規定 錯誤
3.( ) 邦聯制是依據 條約 結合而成
4.( ) 依據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規定,機關依組織法規將其部分權限及職掌劃出,以達成其設立目的之組織,稱為 機構
5.( ) 依據中央法規標準法規定,有關法律的定名,下列 法條例通則 錯誤
6.( ) 依據公務員服務法第22-1條規定,離職公務員違反本法第14-1條者(按為違反禁止旋轉門條款),其處罰之方式為 刑罰
7.( ) 依據比特(B.J.Bitter)等人的分類, 消費合作社 屬於「互益類」(mutualbenefit)的非營利組織
8.( ) 依據地方立法機關組織準則規定,關於鄉(鎮、市)民代表會的設置,下列 全國各鄉(鎮、市)民代表會代表人數,介於3∼31人之間 正確
9.( ) 依據考試院組織法第5條的規定,考試委員任期為 六年
10.( ) 依據沃爾夫(T. Wolf)的看法, 不能向服務對象收取費用 不屬於非營利組織的定義
我國
1.( ) 內政部 是我國災害防救法的中央主管機關
2.( ) 下列有關我國預算的敘述, 預算是一種行政控制、課責的技術 預算程序是民主政治的監督機制,其結果具有強制性 預算書兼具政治性與法效性 錯誤
3.( ) 下列關於各國府際關係類型的敘述, 我國傳統上為一中央集權理念甚深的國家 正確
4.( ) 有關我國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之敘述, 負責辦理行政院人事行政之政策規劃、執行及發展業務 正確
5.( ) 我國〈憲法前言〉所提的「鞏固國權,保障民權,奠定社會安寧,增進人民福利」,其所揭示之中心概念為 公共利益
6.( ) 我國主要負責預算籌劃、概算編擬、會計控制與國情及政績統計的機關,為下列 中央主計機關
7.( ) 我國具立法倡議功能的決策性人事機構為下列 考試院
8.( ) 我國政務官領導因素的限制,下列敘述 任期不長政治任用職位有限鑽研政策的時間非常有限 錯誤
9.( ) 我國第一本行政學教科書係由張金鑑教授撰寫,對我國行政學研究與教學貢獻至鉅,該書名為 行政學之理論與實際
10.( ) 依我國「公務員服務法」相關規定,公務員於離職後3年內,不得擔任與其離職前5年內之職務直接相關之營利事業董事,此一規定又被稱為 旋轉門條款
政治
1.( ) 代表性 為公共行政政治研究途徑所強調的價值
2.( ) 「代表性官僚」概念的主要意涵及功能,一般而言,不包含 反應政治勢力的恩庇結構
3.( ) 以政府機關公眾關係的目標而言,下列 宣揚政令確立政策方向促進政治和諧 錯誤
4.( ) 民主國家立法機關強調展現「看守荷包權」,這是屬於對行政機關責任的 政治監督 這種監督
5.( ) 有關政務官與事務官之比較, 政務官因特定政治條件而任職及去職,事務官是依法進用的公務員 政務官負責政策決定或政務領導,事務官從事法律與政策的執行 政務官與政治才能相關,事務官須具專業才能 錯誤
6.( ) 行政中立的意義為 對於公務員特定政治行為加以限制,促使公務人員秉持中立
7.( ) 我國許多社會福利政策,如老農津貼等是屬於 顧客型 這種政策政治類型
8.( ) 政府預算書項目在反映某個階層、團體或組織的利益與主張是否受到政府重視,這是屬於預算形式的 政治特質 這種特質
9.( ) 政治體制中的統治菁英,對長期建立的社會系統,擁有權力地位,常強調君主或貴族社會地位的繼承,但也常伴隨著某種宗教的合法化基礎,請問這樣一種開發中國家的政治行政系統可稱之為 傳統菁英系統
10.( ) 根據「行政中立」的概念,行政人員遭遇政治糾紛時,應扮演 完全不介入 這種角色
行政
1.( ) 行政 是「黑堡宣言」(Blacksburg Manifesto)所強調的治理第四權
2.( ) 使行政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 是威爾遜(W.Wilson)〈行政的研究〉一文對行政學發展的主要貢獻
3.( ) 1980年代美國一群學者延續新公共行政精神,指出公共行政雖處於政治系絡之中,但嚴正駁斥政治過度干預行政,此論點見之於他們所稱的 黑堡宣言 這種宣言之中
4.( ) 以向政府行政及立法部門施加壓力的方式,作為爭取成員利益的組織,稱之為 利益團體
5.( ) 在公共行政研究中有所謂「行政與政治復合時期」的典範,其主要成因下列 政治、行政分立論被否定政治學者抗拒行政學獨立行政原則遭受懷疑 錯誤
6.( ) 有關全球化的特質以及其對於公共行政的意涵, 全球化現象可透過貿易、金融、文化等面向的跨國界流通予以觀察 各國政府部門對於經濟活動的主導角色在全球化趨勢中面臨挑戰 公共事務領域因全球化趨勢而擴展,尤其是比較行政與國際行政 錯誤
7.( ) 行政院所屬部會一級機關,係以 首長制 這種組織設計型態居多
8.( ) 行政學術之肇始,受行政與政治分立觀念之影響,約為1900年至1926年間,下列 行政學術主張價值與事實二分的概念 學科研究強調科學性與事實性 確立公共行政學術的正當性地位 錯誤
9.( ) 政治行政分立時期,公共行政所追求的主要價值為 經濟效率
10.( ) 針對消除行政文化、行政結構及行政程序上的不合理,以提高行政效能,此在學術的用語上,稱為 行政發展
非正式組織
1.( ) 責任明確 不屬於非正式組織的優點
2.( ) 傳播謠言 屬非正式組織的反功能
3.( ) 一般而言, 擴大社會距離 不屬於非正式組織的特性
4.( ) 下列 運用非正式組織 不是有利於決策者創新的組織結構設計
5.( ) 在現代組織中,個人常覺渺小,因而加入許多非正式組織以尋求歸屬感,這是屬於非正式組織的 提供社會滿足感 這種功能
6.( ) 有關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的敘述, 正式組織的控制來自於法令規章及獎懲、非正式組織則來自於道德與行為規範 最正確
7.( ) 有關霍桑實驗(Hawthorne experiment)的研究發現,下列 員工的參與可以提高工作士氣人格尊重乃增進生產力的主因非正式組織對成員產生約束力 錯誤
8.( ) 非正式組織的成員交往,與正式組織相比較,則下列有關其社會距離的敘述, 社會距離較短較近 正確
9.( ) 非正式組織的缺點,不包括下列 社會控制
10.( ) 非正式組織與正式組織相互比較,敘述 非正式組織靠行為規範及影響力控制,正式組織靠法令規章及獎懲制度控制 最正確
人員
1.( ) 人員之間少互動 不屬於專案組織的特性
2.( ) 功能研究法 領導的研究方法特別重視組織人員的專門技術
3.( ) 「黑堡宣言」(Blacksburg Manifesto)強調以 專業主義 這種主義取向來詮釋公共行政人員的角色內涵
4.( ) 下列對於專案組織的說明, 臨時性動態組織可消除部門間的本位主義人員主要自各功能部門借調而來 錯誤
5.( ) 凡要求行政人員不介入政治過程,於執行職務時,本於法律的超然立場,一律平等對待任何相關的個人或團體,這樣的思維稱之為 行政中立主義
6.( ) 公共服務人員應將公眾視為下列 公民 ,才是建構良善社會(good society)的基礎
7.( ) 公務人員各職等人員依法應領取之基本給與,係指 本俸
8.( ) 行政機關機要人員往往被視為具有權力,這種權力最主要是源於 關聯 這種權力基礎
9.( ) 行政機關眾多、公務員人數龐大、預算規模驚人,行政人員具有實質的政策影響力,國家目的之達成有賴於行政活動,凡具此現象的國家,學者謂之 行政國
10.( ) 政策執行人員將遵守法規視為主要目標的現象,此在學理上稱之為 目標錯置
主張
1.( ) 大有為政府 不屬於公共選擇理論於新公共管理的主張
2.( ) 主張出世相關的「公共行政」 並非「新公共行政」的主要論點
3.( ) 「個人追求精神層面的滿足感,往往是激發其工作意願的動機,而不純粹是以物質獎賞為重」,是下列 人群關係學派 這種學派的主張
4.( ) 下列有關「新公共行政」(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的相關論述, 強調適應動盪不安環境之需要主張發展以服務對象為重心的組織相關學者至今已召開過三次「明諾布魯克(Minnow brook)會議」 錯誤
5.( ) 下列有關「新公共行政運動」的敘述, 主張入世相關的公共行政 正確
6.( ) 多元主義是許多民主社會政治運作的基本理念,以下對多元主義的說法 主張社會應具備多元價值的意識型態各種價值的支持者組成團體向決策者施壓遊說公共政策常是利益團體競爭後的妥協結果 錯誤
7.( ) 政府預算書項目在反映某個階層、團體或組織的利益與主張是否受到政府重視,這是屬於預算形式的 政治特質 這種特質
8.( ) 根據倡導聯盟架構的主張,政策次級系統的行動者擁有三個層次的信念,屬於某一個政策次級系統成員對問題成因擁有的共同想法,稱之為 政策核心信念
9.( ) 基於新公共管理理論所主張的行政革新策略, 落實中央集權 不屬之
10.( ) 從管理途徑研究公共行政,下列 非人文化的傾向,導致處理問題容易形成「物化」的現象 主張公共組織非政治化,即「政治與行政」二分的理念 是公共行政研究早期的途徑 錯誤
對於
1.( ) 「對於以前的一種滿意行為反應,現在不予積極增強,因而減少該行為或反應的出現」,是指下列 消弱 增強行為之型態
2.( ) 下列對於矩陣型組織結構的描述, 組織得以同時關注兩種以上重要面向 有利成立暫時性專案團隊 仰賴專案管理者進行協調 錯誤
3.( ) 下列對於「效率」概念的看法, 效率並非節約或儉吝效率並非是冷酷無情的觀念效率並非只問目的,不擇手段 錯誤
4.( ) 下列關於決策過程中團體盲思(groupthink)的敘述, 高度凝聚力的團體,越易產生這種情形組織成員會對於團體內的不愉快加以合理化豬灣事件是美國外交決策團體盲思的例子 錯誤
5.( ) 行政中立的意義為 對於公務員特定政治行為加以限制,促使公務人員秉持中立
6.( ) 非正式組織往往不受工作程序的約束,對於臨時發生的急迫問題,常能循著非正式途徑謀求解決。請問這是指非正式組織的 高度的伸縮性 這種優點
7.( ) 組織成員對革新計畫抱持抵制的態度,認為只要忍耐即可不受影響。對於這種消極反對改革的組織文化現象,吾人常以 不稀罕效應 這種效應稱之
8.( ) 當管理者對於如何達成目標的因果關係信念很明確,但對於決策情境之目標的偏好不一致時,最適合採取 卡內基模式 決策模式
9.( ) 對於危機爆發時「設置危機指揮中心」的敘述, 成員應包括機關首長和相關幕僚、危機處理小組與危機管理專家 最正確
10.( ) 對於政策方案在規劃階段時進行可行性評估、優缺點評估、優先順序評估,這種評估稱為 預評估
責任
1.( ) 工作責任 屬於何茲柏格(F. Herzberg)所稱的「激勵因子」
2.( ) 責任明確 不屬於非正式組織的優點
3.( ) 「組織結構提供人員任務、責任與權力關係,並提供人員地位及歸屬關係,使大部分人員皆願意為組織效命」,以上敘述是指組織結構所能滿足的 工作滿足 這種功能
4.( ) 下列有關績效管理的敘述 系統地整合組織的努力是領導者的核心工作是領導者主要責任的展現 錯誤
5.( ) 公務員執行職務行使公權力,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人民自由或權利時,國家應負 損害賠償 這種責任
6.( ) 有關公眾關係之觀念,下列敘述 機關公眾關係之責任,應是行政首長的基本責任之一平時發展為推展公眾關係的重要原則製發廣告為推展公眾關係的途徑 錯誤
7.( ) 有關行政責任的外部非正式確保途徑分析方法,大略可分為三種,下列 機關協調 不屬於外部非正式確保途徑
8.( ) 我國現行課責方式中有一項法律懲處方式, 考績責任 不屬於法律懲處方式的內涵
9.( ) 非營利組織對一般公眾、新聞媒體、捐助者及其他利害關係人所承諾的責任與義務,稱為 公共課責
10.( ) 界定公務人員之責任、角色與立場、保障公務人員的工作權、限制公務人員參與政黨活動、限制公務人員參加競選或選舉活動等四類措施,是西方國家為落實 行政中立 這種理念所採行之制度
是指
1.( ) 公共政策 這種概念是指「政府部門或人員為處理大眾關心的問題,所採取之有目的的行動方案」
2.( ) 「組織結構提供人員任務、責任與權力關係,並提供人員地位及歸屬關係,使大部分人員皆願意為組織效命」,以上敘述是指組織結構所能滿足的 工作滿足 這種功能
3.( ) 「對於以前的一種滿意行為反應,現在不予積極增強,因而減少該行為或反應的出現」,是指下列 消弱 增強行為之型態
4.( ) 下列有關府際關係的敘述, 府際關係是指不同的政府層級擬發展和執行公共政策時所形成複雜和依賴關係高層級的政府單位會將收入和其他資源分享給低層級的單位不同層級政府為共同地區提供服務並加以管理之交互關係的政策和機制 錯誤
5.( ) 在行政學中被形容為「行政國的衛士(the guardians of the administrative state)」,是指 行政人員
6.( ) 有關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互動模式,下列敘述 互補模式是指當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有著共同的目標,而相互結合,各取所需,達成共同的目標 正確
7.( ) 非正式組織往往不受工作程序的約束,對於臨時發生的急迫問題,常能循著非正式途徑謀求解決。請問這是指非正式組織的 高度的伸縮性 這種優點
8.( ) 非營利組織與公共行政皆是為人民提供所需之服務,因此效率只是一種評估的方法而非目的。請問以上的論述是指非營利組織的 掙脫經濟效率宰制 這種精神與作法值得公部門參考
9.( ) 強調組織是一個新陳代謝系統,是指組織具有 負熵作用 作用
10.( ) 探討公務員在整個公務體系中,建立適當關係及正確行為規範,並使其負責的一門學問,是指 行政倫理
決策
1.( ) 考試院 是我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保障事項的決策機關
2.( ) 理性廣博決策途徑 是古典經濟學家所提倡的決策途徑
3.( ) 組織的決策是由決策參與者、問題、解決方案與機會等因素隨機碰撞下的結果 為垃圾桶決策模式的主要論點
4.( ) 「行政決策受到現有設備的限制,不能隨心所欲的作合理的決定」,此敘述乃指行政決策的 沈澱費用的障礙 這種障礙
5.( ) 一般所稱危機管理(crisis management)的「危機」,並不包含下列 決策所需反應時間相當充分 特質
6.( ) 任何組織皆會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但它卻不必對所有的環境因素都加以反應,它也無法如此做,因為它只需選擇對其決策與運作特別有關因素來加以反應即可,這些因素就是特定環境因素, 服務對象 為特定環境因素
7.( ) 有關委員會決策優點之說明,一般而言不包括 責任歸屬明確
8.( ) 何種決策途徑認為 垃圾桶決策途徑
9.( ) 決策的基本原則是「利益超過成本」,係屬 經濟可行性 這種類型之可行性研究
10.( ) 決策要理性合理,在邏輯上常見主張的第一個步驟是 了解問題
類型
1.( ) 邦聯 這種府際關係的類型是依據條約,而非依據憲法而成
2.( ) 機械式組織 這種類型的組織結構較不利於行政革新的推動
3.( ) 「行政監察員」(ombudsman)乃是歐美國家廉潔政府的重要制度設計。從行政責任的確保途徑而言,此乃屬於 外部正式確保途徑 這種類型的途徑
4.( ) 主管「自以為是」的心態,最主要會造成 地位上的障礙 這種類型的溝通障礙
5.( ) 在民營化的類型當中, 替代 這種類型係政府迫於實際狀況而被動所為的決定
6.( ) 如果我們接受羅威(T. Lowi)對公共政策的分類,那麼政府徵收綜合所得稅採累進稅率的做法,屬於 重分配性 類型政策
7.( ) 我國許多社會福利政策,如老農津貼等是屬於 顧客型 這種政策政治類型
8.( ) 依據魏瑪(D. Weimer)與文寧(A. Vining)的政策工具理論,「民營化」的做法屬於 市場自由化 這種政策執行工具的類型
9.( ) 政府補助民眾購買電動汽機車,希望達成節能減碳的效果,此一措施屬於 誘因型 這種類型的政策工具
10.( ) 進行組織結構設計時,如果採取比較寬廣的控制幅度,則較容易形成 扁平式的組織結構 這種類型的組織結構
請問
1.( ) 「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公務員是人民的公僕」,請問以這句話來分析對行政權力的控制,應屬於 公民控制
2.( ) 在多元主義觀點下的行政運作過程會形成所謂「鐵三角」(iron triangles)的結構,請問 新聞媒體 不在其中
3.( ) 在領導所具備的種種功能中,請問下列 協調 這種功能可以消除因「本位觀念」與「團體意識」所導致的衝突
4.( ) 依據心理學者馬師婁(A. H. Maslow)所提出的需求層次論,請問民眾對於健康保險與退休制度的需求,應屬於 安全 這種層次的需求
5.( ) 非正式組織的成員是自由結合,沒有法律限制,也沒有地位的高低。請問以上的敘述是指非正式組織的 民主指向 特性
6.( ) 政治體制中的統治菁英,對長期建立的社會系統,擁有權力地位,常強調君主或貴族社會地位的繼承,但也常伴隨著某種宗教的合法化基礎,請問這樣一種開發中國家的政治行政系統可稱之為 傳統菁英系統
7.( ) 為確保行政責任,常從組織的內部與外部,進行正式與非正式的控制,請問下列 代表性官僚 不是內部的正式控制方法
8.( ) 將領導界定為「一人或多人在與他人的互動中,領導者與部屬都將彼此提昇至動機與道德的高度水平中」,請問這是 轉換型領導理論 這種領導理論的概念
9.( ) 團體中有公認的「行為規範」存在於每位成員心中,使其放棄部分「我行我素」的觀念,跟大家一齊行動。請問這是指非正式組織的 團體壓力 這種特性
10.( ) 認為行政組織研究不能只從結構上觀察,還要研究組織人員的交互行為,請問這是 動態的觀點 觀點下組織的意義
提供
1.( ) 「在公共服務的提供或者公共資產的所有權上,降低政府角色或提高私部門角色之活動」,學理上稱之為 民營化
2.( ) 「組織結構提供人員任務、責任與權力關係,並提供人員地位及歸屬關係,使大部分人員皆願意為組織效命」,以上敘述是指組織結構所能滿足的 工作滿足 這種功能
3.( ) 下列關於審計制度功能的敘述, 解除行政機關相關人員財務收支的責任糾正財務行政人員會計事務處理之錯誤提供行政機關制訂施政方針的參考資料 錯誤
4.( ) 工作者個人或群體有完全之決策權,領導者儘量不參與其事;領導者僅負責提供部屬所需之資料條件及資訊,而完全不主動干涉,為 放任式領導 這種領導
5.( ) 在現代組織中,個人常覺渺小,因而加入許多非正式組織以尋求歸屬感,這是屬於非正式組織的 提供社會滿足感 這種功能
6.( ) 有關市場治理模式的公共組織設計, 透過私部門提供公共服務 強化組織的多元競爭 權力的多元轉移 錯誤
7.( ) 非營利組織與公共行政皆是為人民提供所需之服務,因此效率只是一種評估的方法而非目的。請問以上的論述是指非營利組織的 掙脫經濟效率宰制 這種精神與作法值得公部門參考
8.( ) 政府為提供失業者或老年人社會安全、保險與醫療救助等服務,所課予的一種稅收,稱為 社會安全與福利捐
9.( ) 就行政運作的投入機制來說,選舉具有若干功能, 提供執政者的政策取向 做為政權合法化的工具 做為民主政治教育的機制 錯誤
10.( ) 鼓勵員工對機關目標、決策提供意見,並分擔責任,以建立人員對組織的心理投入,這種管理技術為 參與管理
不在
1.( ) 「主管權威的大小,不在其職位的高低,而在其被部屬接受的程度」。這是那一位學者所提出的 巴納德(ChesterI.Barnard)動態平衡理論中的無異議區 這種看法
2.( ) 公務人員倫理行為對憲政運作可以承擔一些角色責任, 應規避立法部門的政策合法化議題 不在其中
3.( ) 在多元主義觀點下的行政運作過程會形成所謂「鐵三角」(iron triangles)的結構,請問 新聞媒體 不在其中
4.( ) 有關全鍾燮(J. S. Jun)對「民主行政」特色的描述, 厲行法治 不在其中
5.( ) 有關馬斯婁(A. Maslow)需求層級理論(Hierarchy of Needs)的敘述, 挫折-退縮的過程 不在其中
6.( ) 依據羅聖朋(D. Rosenbloom)的見解,透視公共組織設計有三種主要途徑, 生態 不在其中
7.( ) 政府人事管理主要的目標有四項, 職位分類制的建立 不在其中
8.( ) 韋伯(M.Weber)理想型官僚組織(Ideal-typeBureaucracy)的特徵敘述, 通才取向 不在其中
9.( ) 馬師婁(A. Maslow)提出的需求層次共有五種, 公平需求 不在其中
10.( ) 現代政府要扮演3R角色, 改革現有弊端(Reform) 不在3R之內
理論
1.( ) 公民及社群談判及協商機制的服務者 是新公共服務理論(NewPublicService)認為行政人員應扮演的角色
2.( ) 組織生態學 這種理論認為組織並非自給自足的孤立存在,而是生活在複雜的生態體系中,與其他組織發生共存共榮的關係
3.( ) 20世紀初期的「科學管理運動」包含三大分支理論,下列 管理技術理論行政管理理論官僚模式理論 錯誤
4.( ) 人力資源管理理論中有所謂「職涯發展」(careerdevelopment)的概念,其相關措施與 公務人員陞遷法 這種人事法規最為相關
5.( ) 三項行政學之理論學說,依其產生之年代先後排列,1.黑堡宣言 2.新公共行政 3.新公共服務,以上其順序應為 2.1.3.
6.( ) 有關「轉換型領導」的內涵敘述, 轉換型領導的理論奠基於「領導者」、「被領導者」的二分角色關係上 不在其中
7.( ) 行政學於傳統理論時期之主要理論為 科學管理
8.( ) 行政學理論從傳統到當代的演變過程, 傳統理論重視理性分析與科學決策 當代理論漸漸重視團隊與群眾智慧 許多公務員想在奉獻與參與中找到生命的意義 錯誤
9.( ) 亞當斯(S. Adams)假設工作人員將其投入及結果與地位大致相等的其他工作人員相比,如果兩人的比率不平衡,這個人員就會被激勵,去減除這種不平衡現象,這稱為 公平理論 這種理論
10.( ) 社會科學自1960年代起進入整合理論時期,此一理論崛起的主要原因為 改進傳統理論與行為科學的缺失
功能
1.( ) 功能分部化與地區分部化 這種組合,最能說明我國外交部的組織分部化模式
2.( ) 「一方面按步補充新成員,另一方面以社會化使成員接受系統的價值與文化」,這是社會系統的 模式的維護 功能
3.( ) 「組織結構提供人員任務、責任與權力關係,並提供人員地位及歸屬關係,使大部分人員皆願意為組織效命」,以上敘述是指組織結構所能滿足的 工作滿足 這種功能
4.( ) 一般而言,政策監測(policymonitoring)具有四項功能, 規劃功能 不在其中
5.( ) 下列 團體順適 不是非正式組織的優點或是正面功能
6.( ) 以下 所得重分配功能 這種職能由中央政府來擔任較為合適
7.( ) 在現代組織中,個人常覺渺小,因而加入許多非正式組織以尋求歸屬感,這是屬於非正式組織的 提供社會滿足感 這種功能
8.( ) 我國機關中, 客家委員會 的委員制功能最弱
9.( ) 美國社會學家帕深思(T. Parsons)曾指出任何一種組織都是一個社會系統,均具有四個基本功能,下列選項 適應、達成目標、模式的維護、整合 正確列出這四項功能
10.( ) 根據社會系統理論的看法,認為組織中直接擔負達成組織目標功能的是 操作技術階層
公務員
1.( ) 「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公務員是人民的公僕」,請問以這句話來分析對行政權力的控制,應屬於 公民控制
2.( ) 公務員把機關的違法失職情事,釋放消息讓外界知悉,並以媒體為常見外漏對象,其次為議會、檢調或上級機關,而作此行為者,稱為 揭弊者
3.( ) 公務員執行職務行使公權力,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人民自由或權利時,國家應負 損害賠償 這種責任
4.( ) 以行政機關為主體,公務員勇於向外界揭發機關弊端,係屬 內部非正式途徑 這種行政責任的確保途徑
5.( ) 有關政務官與事務官之比較, 政務官因特定政治條件而任職及去職,事務官是依法進用的公務員 政務官負責政策決定或政務領導,事務官從事法律與政策的執行 政務官與政治才能相關,事務官須具專業才能 錯誤
6.( ) 行政中立的意義為 對於公務員特定政治行為加以限制,促使公務人員秉持中立
7.( ) 依公務員服務法規定,公務員非依法兼任公營事業機關或公司代表官股之董事,應先 停職
8.( ) 依公務員服務法規定,有關公務員與長官之關係, 主管長官與兼管長官同時所發之命令,以主管長官之命令為準 最正確
9.( ) 依據公務員服務法第22-1條規定,離職公務員違反本法第14-1條者(按為違反禁止旋轉門條款),其處罰之方式為 刑罰
10.( ) 探討公務員在整個公務體系中,建立適當關係及正確行為規範,並使其負責的一門學問,是指 行政倫理
可以
1.( ) 不稀罕效應 係形容「員工將組織的變革作法視為新瓶舊酒,可以刻意忽視,等待改革鋒頭過去,即可安然度過」之組織現象
2.( ) 原列計畫因增加業務量致增加經費時 是各機關可以動支第二預備金的條件
3.( ) 「我最恨手持記秒表的管理者,也憤恨被視同機械只奉命照章工作,和同事之間的感情被激烈的工資競爭制度所破壞。」從上述這段組織員工的抱怨中,可以推測其組織的管理階層最有可能奉行 泰勒(F.Taylor)的科學管理 管理方式
4.( ) 公共行政應該受到高度的公眾監督,因此透過立法方式,規定某些資訊內容可以公開,此一立法方式稱為 陽光法案
5.( ) 巴伯(B. Barber)認為代議民主、功績文官、多元主義,以及公共選擇理論,都會限縮公眾自我治理的能力。因此,提出可以強化直接公民參與的活動,下列敘述 里民大會、電子化投票、職場民主 正確
6.( ) 民營化可以區分為三種類型,但不包括 上市
7.( ) 有關激勵增強理論(Rein forcement Theory)的敘述,下列 重點在探討人員被激勵的行為如何可以長久維持相信人是被動的,因此可以利用各種方式激勵其行為與心理學的學習理論有關 錯誤
8.( ) 行政機關在政策產出過程的政策影響力可以彌補政治制度的權力漏洞,此一權力漏洞不包含 官僚體系專業知能不足的問題
9.( ) 政策方案的執行可以達成預期目標的程度,乃是政策評估的 效能性 這種標準
10.( ) 某科員檢具相關事證向服務機關處長舉發其科長違反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規定,處長未依法處理時,可以 失職 論之
問題
1.( ) 人事工作毋須往來協調,較能解決機關問題 不屬於政府人事行政體制部外制的主要優點
2.( ) 組織的決策是由決策參與者、問題、解決方案與機會等因素隨機碰撞下的結果 為垃圾桶決策模式的主要論點
3.( ) 「政府機關主動設法讓問題發生,製造輿論,並積極的予以處理。」此為政府機關對公共問題所持的 促其發生 這種態度
4.( ) 下列有關「組織病象」的敘述, 「墨菲定律」強調看似細微或不起眼之處,經常是問題的根源 正確
5.( ) 代議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中,會造成許多問題,其中所謂的「肉桶立法」(pork-barrel legislation)是指 立法人員在大方案中夾帶有利自己的小方案
6.( ) 有關政策規劃(policy formulation)的概念與意義, 政策規劃必須以經過認定的公共問題為標的 政策規劃以選擇為主要取向,包括問題、資料、方案等 政策規劃採變革取向,強調改善或解決公共問題 錯誤
7.( ) 行政機關在政策產出過程的政策影響力可以彌補政治制度的權力漏洞,此一權力漏洞不包含 官僚體系專業知能不足的問題
8.( ) 依介入程度之不同,參與可分成三個層次,下列 問題察覺 不包括在內
9.( ) 為求問題能夠就地解決,行政組織可採取 地區分部化 這種分部化的方式
10.( ) 將新公共行政的主張,從較為抽象的哲學探討,轉向較為關注實務的面向,亦即關注公共行政作為「制度」在實踐上的問題。此種論點稱為 黑堡宣言
權力
1.( ) 正當的權力 這種權力的基礎是建立在追隨者內化的價值,使他們相信有權者具有影響力
2.( ) 「行政機關具有政策影響力,雖是彌補縫合相關政治制度所移出的權力漏洞,但是並不能獨占或篡奪政策功能,而是在政策過程中扮演一個策略性角色」。學者盧爾克(F. E. Rourke)將行政機關此一權力關係的策略性角色形容為 否決團體
3.( ) 「機關首長的機要秘書,因隨時能夠接近首長影響決策,因而具有組織權力的基礎」,上述為 關聯權力 這種組織權力或影響力的呈現
4.( ) 在組織內因某人於學識、能力、做人處事等方面的優異表現,使眾人願以他為學習榜樣,所以他就由此產生 參照權力 這種權力
5.( ) 有關市場治理模式的公共組織設計, 透過私部門提供公共服務 強化組織的多元競爭 權力的多元轉移 錯誤
6.( ) 有關府際關係之敘述, 聯邦制乃是藉由成文憲法鞏固其體系,在成文憲法中詳細記載中央與地方政府權力的劃分及保障 正確
7.( ) 有關組織結構「垂直分化」的敘述,下列 垂直分化是以層級節制體系為代表 涉及組織活動所具權力的大小 和控制幅度有相關性 錯誤
8.( ) 艾尊尼(A. Etzioni)認為,為確保組織成員對上級的順從程度,機關首長應該掌握三種權力,下列 強制權力 獎勵權力 規範權力 錯誤
9.( ) 行政學學理中有所謂「行政國」(AdministrativeState)一詞,此一概念所指的相關意涵為 現代國家行政部門的權力有日益增漲的趨勢
10.( ) 行政機關在政策產出過程的政策影響力可以彌補政治制度的權力漏洞,此一權力漏洞不包含 官僚體系專業知能不足的問題
現象
1.( ) 不稀罕效應 係形容「員工將組織的變革作法視為新瓶舊酒,可以刻意忽視,等待改革鋒頭過去,即可安然度過」之組織現象
2.( ) 下列 轉換型領導 領導理論,強調從價值面、人性面、文化面、社會面來討論領導的現象
3.( ) 公務人員在行政運作過程中,常見有曲解公共利益的現象,其主要原因不包括 行政人員的均衡思考
4.( ) 在資訊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社會產生了不同群體間存在著資訊能力與資訊近用權不平等的現象,稱之為 數位落差
5.( ) 行政溝通過程中,部屬對上司常常報喜不報憂,或歪曲事實隱瞞真相。此種現象主要是受到 表功主義 這種因素的影響
6.( ) 行政機關眾多、公務員人數龐大、預算規模驚人,行政人員具有實質的政策影響力,國家目的之達成有賴於行政活動,凡具此現象的國家,學者謂之 行政國
7.( ) 所謂「慈善的干涉主義」是指非營利組織 由掌控慈善組織資源者來決定服務對象 志願服務失效的現象
8.( ) 某公務人員將遵守法規視為最主要目的,而忽略為民服務這一更重要的目的,這種現象稱為 目標錯置
9.( ) 首長的機要人員,其職位未必很高,但是機關內部上下主管或員工都避免得罪他(她)。這個現象顯示出機要人員擁有 關聯權力 這種權力
10.( ) 組織因為究責的需要所為有計畫的管理事務分工,一般稱之為組織的 垂直分化 這種現象
影響
1.( ) 「某政策達成預期結果或影響的程度」,這項陳述指涉的是政策評估中的 效能 概念
2.( ) 「機關首長的機要秘書,因隨時能夠接近首長影響決策,因而具有組織權力的基礎」,上述為 關聯權力 這種組織權力或影響力的呈現
3.( ) 下列有關可能影響政策執行的官僚機構特性, 官僚機構可能在政策執行中影響公共政策的成敗 官僚機構本身也有自己的政策偏好 部分官僚機構可能透過管制民間企業的手段以執行公共政策 錯誤
4.( ) 公部門及其行政領導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已面臨到許多趨勢潮流所帶來的影響,其中由專業化趨勢所帶來的影響是 去階層化
5.( ) 任何組織皆會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但它卻不必對所有的環境因素都加以反應,它也無法如此做,因為它只需選擇對其決策與運作特別有關因素來加以反應即可,這些因素就是特定環境因素, 服務對象 為特定環境因素
6.( ) 有關定量(或量化)政策評估的意涵, 在蒐集量化資料前必須界定母體與樣本 通常仰賴統計學作為資料分析的方法 問卷題目的設計受到評估面向的影響 錯誤
7.( ) 行政溝通過程中,部屬對上司常常報喜不報憂,或歪曲事實隱瞞真相。此種現象主要是受到 表功主義 這種因素的影響
8.( ) 行為科學在行政學的應用上有許多缺失, 過份注重外在環境對組織內部人員的影響 並非其缺失
9.( ) 非正式組織與正式組織相互比較,敘述 非正式組織靠行為規範及影響力控制,正式組織靠法令規章及獎懲制度控制 最正確
10.( ) 某位市民發現某市議員對該市長的影響力最大,於是他向該議員進行遊說,希望透過該議員去影響市長的決定,此種遊說方式最接近 半直接遊說
基礎
1.( ) 正當的權力 這種權力的基礎是建立在追隨者內化的價值,使他們相信有權者具有影響力
2.( ) 「機關首長的機要秘書,因隨時能夠接近首長影響決策,因而具有組織權力的基礎」,上述為 關聯權力 這種組織權力或影響力的呈現
3.( ) 下列有關品位分類制度之敘述, 主要透過名分激勵公務人員 以資格地位高低為分類基礎 人員晉升幅度與範圍較大 錯誤
4.( ) 中央與地方政府因行政區劃、權力基礎,或資源多寡,發生領導權限的重疊性,府際關係因之常起爭議衝突。甚至地方首長的聲望、民意基礎有直逼中央的趨勢,造成威脅,此種效應稱為 葉爾欽效應
5.( ) 公共服務人員應將公眾視為下列 公民 ,才是建構良善社會(good society)的基礎
6.( ) 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相互比較, 正式組織較具任務導向,非正式組織較具關係導向 正式組織的產生是人為設計的結果,非正式組織則是順乎自然形成的 正式組織的權威來自於合法合理的基礎,非正式組織則來自於認同的基礎 錯誤
7.( ) 有關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的比較, 正式組織的基礎是職位角色,非正式組織的基礎是人際互動 正確
8.( ) 有關非正式組織成員互動的領導基礎, 以影響力來領導 正確
9.( ) 政治體制中的統治菁英,對長期建立的社會系統,擁有權力地位,常強調君主或貴族社會地位的繼承,但也常伴隨著某種宗教的合法化基礎,請問這樣一種開發中國家的政治行政系統可稱之為 傳統菁英系統
10.( ) 韋伯的「理想型官僚制度」是建立在 理性-合法權威 這種權威的基礎上
行為
關係
1.( ) 組織生態學 這種理論認為組織並非自給自足的孤立存在,而是生活在複雜的生態體系中,與其他組織發生共存共榮的關係
2.( ) 「組織結構提供人員任務、責任與權力關係,並提供人員地位及歸屬關係,使大部分人員皆願意為組織效命」,以上敘述是指組織結構所能滿足的 工作滿足 這種功能
3.( ) 下列有關「生產力」特性的一般描述, 生產力包括量化與非量化的衡量指標生產力可以系統產出與投入的關係表示生產力兼納主觀和客觀的評估 錯誤
4.( ) 不同層級的政府研擬、發展和執行公共政策時,所形成複雜、互賴的關係,稱為 府際關係
5.( ) 公眾關係是要政府機關和民眾建立良好關係, 成本效益 並非其所要考慮的主要工作原則
6.( ) 政府推動公共(眾)關係時,通常將公共關係的客體,區分為內、外兩類公眾或顧客。試問 政府公務人員 屬於所謂的「內部公眾」
7.( ) 組織如果較強調威權及層級隸屬關係,這類型的組織結構有 強調垂直分化 這種傾向
8.( ) 對於韋伯(Max Weber)官僚型模學派的敘述,下列 永業化傾向強調合法合理權威對事不對人的關係 錯誤
9.( ) 關於行政與行政法之間的關係,下列 「依法行政」是法治國行政之指導原則 行政法課予政府與行政人員法律責任 行政法是行使行政權的界限 錯誤
10.( ) 關於我國文化中,有關權威性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的敘述,下列 表現在人際關係裡,相當強調上下之間的關係常把社會習俗加以權威化喜歡把地位較高的人權威化 錯誤
行政機關
1.( ) 政治監督 這種課責方式,是強調在公部門之外,發展一套可以課責行政機關的機制
2.( ) 「行政機關具有政策影響力,雖是彌補縫合相關政治制度所移出的權力漏洞,但是並不能獨占或篡奪政策功能,而是在政策過程中扮演一個策略性角色」。學者盧爾克(F. E. Rourke)將行政機關此一權力關係的策略性角色形容為 否決團體
3.( ) 民主國家立法機關強調展現「看守荷包權」,這是屬於對行政機關責任的 政治監督 這種監督
4.( ) 行政機關中的業務執行部門,為使其有效運作,較宜採行 首長制 這種組織制度
5.( ) 行政機關在政策產出過程的政策影響力可以彌補政治制度的權力漏洞,此一權力漏洞不包含 官僚體系專業知能不足的問題
6.( ) 行政機關為有效處理繁雜事務,所發展出來的一套慣例規則,此在學理上稱之為 標準作業程序
7.( ) 行政機關機要人員往往被視為具有權力,這種權力最主要是源於 關聯 這種權力基礎
8.( ) 我國各級行政機關現行之人事制度,屬於 官等職等並立制度 這種制度
9.( ) 為使行政機關中的業務執行部門有效運作,較宜採行 首長制 這種組織制度
10.( ) 發展中國家行政機關中會出現「拘泥法條,食古不化」現象,此在學理上稱之為 形式主義
方案
1.( ) 政治性決策途徑 政策方案決策途徑的理性程度最低
2.( ) 政策過程評估 這種政策評估著重於探討方案的執行是否按照原訂計畫進行
3.( ) 理性廣博途徑 政策方案決策途徑具有最高的理性
4.( ) 下列 執政黨 不是政府機關為了使「政策合法化」(policy legitimation),而將政策方案送請核准以完成法定程序,所指稱的機關、團體或個人
5.( ) 有關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主要在評判政策方案是否可能被接受與順利執行 政治可行性分析為其中一個層面 法律可行性在於判斷政策方案受限於現有法規的程度 錯誤
6.( ) 有關政策合法化的意義, 政策合法化意指政策方案能否經由法定程序取得合法地位 政策合法化過程必然包含眾多的協商與妥協 政策合法化也意謂著統治者的正當性 錯誤
7.( ) 有關政策規劃(policy formulation)的概念與意義, 政策規劃必須以經過認定的公共問題為標的 政策規劃以選擇為主要取向,包括問題、資料、方案等 政策規劃採變革取向,強調改善或解決公共問題 錯誤
8.( ) 有關政策評估類型的闡釋, 形成評估(formative evaluation)是針對執行中的政策方案衡量其實際成果 總合評估(summative evaluation)是針對執行結束後的政策予以整體評估 虛擬評估(pseudo-evaluation)是應用描述性方法產出具有信效度的政策品質資訊 錯誤
9.( ) 有關政策順服(policy compliance)的意涵, 指標的團體態度與行為配合政策執行的程度 標的團體可能為避免懲罰而配合政策推動 標的團體可能受大眾媒體影響而不配合政策方案 錯誤
10.( ) 有關政策論證(policy argument)的意涵與應用, 透過不同政策方案間的辯論以爭取支持 立論理由意指支持特定政策主張的依據 駁斥理由意指反對特定政策主張的依據 錯誤
活動
1.( ) 「在公共服務的提供或者公共資產的所有權上,降低政府角色或提高私部門角色之活動」,學理上稱之為 民營化
2.( ) 一套由變革推動者與被服務對象針對問題本質所選擇應用,藉以調整或改變被服務系統的關係,增進組織效能的活動技術,在學理上為 組織發展的干預技術
3.( ) 一般而言,利益團體的活動比較不包括 政策決定
4.( ) 八八水災重創臺灣,也凸顯危機管理的重要性。行政機關針對危機發展出三個應變活動,試問下列 設置危機指揮中心 係屬「危機爆發時的管理活動」
5.( ) 下列有關公共政策的界定及闡述, 公共政策的目的在解決公共問題 公共政策包含政府所決定作為或不作為的活動 以法律、命令、計畫、服務或產品等活動表示公共政策的內涵 錯誤
6.( ) 下列 建立危機處理的劇本 不是危機爆發時的管理活動
7.( ) 巴伯(B. Barber)認為代議民主、功績文官、多元主義,以及公共選擇理論,都會限縮公眾自我治理的能力。因此,提出可以強化直接公民參與的活動,下列敘述 里民大會、電子化投票、職場民主 正確
8.( ) 在針對危機發展階段所規劃的應變體制中,「危機情境監測系統」的建置應屬於 危機爆發時 這種階段的管理活動
9.( ) 行政機關眾多、公務員人數龐大、預算規模驚人,行政人員具有實質的政策影響力,國家目的之達成有賴於行政活動,凡具此現象的國家,學者謂之 行政國
10.( ) 政府機關對某標的人口的活動僅能作原則性的規範,而由該標的人口自行決定活動進行方式,是屬下列 自我管制性政策 這種的政策類型
概念
1.( ) 公共政策 這種概念是指「政府部門或人員為處理大眾關心的問題,所採取之有目的的行動方案」
2.( ) 「代表性官僚」概念的主要意涵及功能,一般而言,不包含 反應政治勢力的恩庇結構
3.( ) 人力資源管理理論中有所謂「職涯發展」(careerdevelopment)的概念,其相關措施與 公務人員陞遷法 這種人事法規最為相關
4.( ) 有關「策略規劃」的概念,下列 策略規劃涉及分析組織所面臨的內、外在環境 策略規劃強調規劃力 策略規劃階段首先必須先瞭解組織目前的使命 錯誤
5.( ) 行政學術之肇始,受行政與政治分立觀念之影響,約為1900年至1926年間,下列 行政學術主張價值與事實二分的概念 學科研究強調科學性與事實性 確立公共行政學術的正當性地位 錯誤
6.( ) 行政機關擬訂法規命令時,原則上應於政府公報或新聞紙公告,而任何人都可以在所訂期間內陳述意見,此最符合 公民參與 這種概念
7.( ) 政策行銷模式中以 服務 這種概念代替傳統行銷模式中「產品」的概念
8.( ) 要求公務人員的所作所為必須嚴格遵守法律,以及必須服從上級的命令,主張這個觀念的人認為,必須要設立一些外在的標準來判定行政行動的正當性,此概念謂之 課責
9.( ) 將領導界定為「一人或多人在與他人的互動中,領導者與部屬都將彼此提昇至動機與道德的高度水平中」,請問這是 轉換型領導理論 這種領導理論的概念
10.( ) 新公共管理有著不同概念或名義的化身, 民主行政 與新公共管理的意涵相距較遠
目標
1.( ) 「行政人員將服從法規當作首要目標」的這類組織病象,通稱為 目標錯置(Goal Displacement)
2.( ) 「政府再造應先釐清政府主要角色與適當定位,而後界定其發展的目標與策略」,此乃歐斯朋(D. Osborne)和傅瑞祺(P. Plastrik)提出「五C策略」之 核心策略 這種策略的內涵
3.( ) 下列關於公眾關係的敘述, 其成效衡量標準是對於達成機構目標提供多少助力 正確
4.( ) 工作人員不把辦好事情當做目標,反而將「嚴格遵守法規」視為辦事目標的現象,稱之為 目標錯置的現象
5.( ) 以政府機關公眾關係的目標而言,下列 宣揚政令確立政策方向促進政治和諧 錯誤
6.( ) 有關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互動模式,下列敘述 互補模式是指當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有著共同的目標,而相互結合,各取所需,達成共同的目標 正確
7.( ) 政府機關進行公眾關係的目標相當多元, 宣揚憲政精神 闡述政策方向 便利政令推展 錯誤
8.( ) 美國社會學家帕深思(T. Parsons)曾指出任何一種組織都是一個社會系統,均具有四個基本功能,下列選項 適應、達成目標、模式的維護、整合 正確列出這四項功能
9.( ) 從途徑目標理論(Path Goal Theory)來看,對部屬的行動予以計畫、組織與協調,是指下列 工具行為 領導行為
10.( ) 華韋克(D. Warwick)認為行政裁量應考量若干倫理原則, 目標願景 不在其中
比較
具有
1.( ) 正當的權力 這種權力的基礎是建立在追隨者內化的價值,使他們相信有權者具有影響力
2.( ) 「危機就是轉機」,係指危機具有 雙面效果性 這種特性
3.( ) 「機關首長的機要秘書,因隨時能夠接近首長影響決策,因而具有組織權力的基礎」,上述為 關聯權力 這種組織權力或影響力的呈現
4.( ) 下列有關我國預算的敘述, 預算是一種行政控制、課責的技術 預算程序是民主政治的監督機制,其結果具有強制性 預算書兼具政治性與法效性 錯誤
5.( ) 公民個人參與公共事務的方式, 請願 具有法律性意義
6.( ) 危機在本質上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若我們發現「機關對外在環境不甚了解,因此無法掌握動態變化」。此一描述應屬於 危機狀態的不確定
7.( ) 在感應訓練(Sensitivity Training)中,如果參加者來自於同一組織,且具有上下屬的工作關係,係屬 家庭實驗法(Family Laboratories) 這種實驗法
8.( ) 行政機關眾多、公務員人數龐大、預算規模驚人,行政人員具有實質的政策影響力,國家目的之達成有賴於行政活動,凡具此現象的國家,學者謂之 行政國
9.( ) 帕深思(T. Parsons)認為,任何組織都是具有四種功能的社會系統。各國政府因社會環境的變化,成立虛擬的彈性化政府組織,這是 適應 社會系統功能的展現
10.( ) 美國社會學家帕深思(T. Parsons)曾指出任何一種組織都是一個社會系統,均具有四個基本功能,下列選項 適應、達成目標、模式的維護、整合 正確列出這四項功能
認為
1.( ) 不稀罕效應(BOHICA) 意指「組織成員對革新計畫的抵制態度,認為只要忍耐即可不受影響」
2.( ) 組織生態學 這種理論認為組織並非自給自足的孤立存在,而是生活在複雜的生態體系中,與其他組織發生共存共榮的關係
3.( ) 在新自由主義的影響下,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從「大有為」轉變為「小而美」,公共服務的提供也被認為需要考量市場機能效益, 意識型態的改變 最能符合上述內容之描述
4.( ) 何種決策途徑認為 垃圾桶決策途徑
5.( ) 要求公務人員的所作所為必須嚴格遵守法律,以及必須服從上級的命令,主張這個觀念的人認為,必須要設立一些外在的標準來判定行政行動的正當性,此概念謂之 課責
6.( ) 從組織的結構上來研究組織的意義,認為組織就是由許多不同部分所構成的完整體,正如一個沒有發動的機器。請問這是 靜態的觀點 觀點下組織的意義
7.( ) 組織成員對革新計畫抱持抵制的態度,認為只要忍耐即可不受影響。對於這種消極反對改革的組織文化現象,吾人常以 不稀罕效應 這種效應稱之
8.( ) 滿意決策途徑認為組織成員是 行政人
9.( ) 認為「假如事情會出錯,則一定會發生」,並藉此說明組織病象看似細微或不起眼之處,通常是問題的根源所在。這是 墨菲定律 這種定律的意旨
10.( ) 豪斯(R. House)提出途徑目標理論,認為領導行為應滿足部屬的需要,並給予關心的行為。這是 支持行為 這種領導行為
組織結構
1.( ) 文化途徑 研究公共行政的途徑,最能夠解釋「平坦式的管理層級」(flattened management hierarchies),也就是僅有很少監控層級的組織結構
2.( ) 控制幅度縮小 屬於高塔式組織結構的主要特徵之一
3.( ) 機械式組織 這種類型的組織結構較不利於行政革新的推動
4.( ) 「同心圓型」(concentric circle)的組織結構,主要強調組織的 溝通民主 這種特質
5.( ) 「組織結構提供人員任務、責任與權力關係,並提供人員地位及歸屬關係,使大部分人員皆願意為組織效命」,以上敘述是指組織結構所能滿足的 工作滿足 這種功能
6.( ) 一般而言,組織結構的水平分化主要是依據 工作性質 這種區分原則
7.( ) 下列關於「組織結構的建立過程方面」原則的敘述, 組織結構於建立時,應考慮是否能因應未來的時勢需要而作變遷,此為「彈性原則」 正確
8.( ) 下列關於組織結構意義的敘述, 結構與功能是組織的兩個最主要部分 正確
9.( ) 因組織結構而發生之上行與下行溝通,屬於 正式溝通 類型的溝通
10.( ) 有關「高架式」(tall organization)組織結構的敘述,下列 組織溝通困難 回應環境需求慢 增加單位經費 錯誤
權威
1.( ) 領導者的正式權威 與「轉換型領導」的核心概念最無直接關係
2.( ) 「主管權威的大小,不在其職位的高低,而在其被部屬接受的程度」。這是那一位學者所提出的 巴納德(ChesterI.Barnard)動態平衡理論中的無異議區 這種看法
3.( ) 下列 唯有因環境和情勢的需要,人們才接受權威 為傅麗德(M. Follett)對於權威的看法
4.( ) 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相互比較, 正式組織較具任務導向,非正式組織較具關係導向 正式組織的產生是人為設計的結果,非正式組織則是順乎自然形成的 正式組織的權威來自於合法合理的基礎,非正式組織則來自於認同的基礎 錯誤
5.( ) 行政首長喜歡增加用人以顯示權威並建立王國,此屬於 白京生定律 這種組織病象
6.( ) 韋伯(M. Weber)界定權威的三種類型, 現代軍隊指揮官的權威 屬於「法理型權威」
7.( ) 韋伯(M. Weber)認為權威的演變依歷史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在傳統權威到合法理性權威之間的是 魅力權威
8.( ) 韋伯的「理想型官僚制度」是建立在 理性-合法權威 這種權威的基礎上
9.( ) 動態管理學者傅麗德(M. Follett)曾對權威的看法,提出她著名的情勢法則(law of the situation),下列 人類是很敏感的,只有在真的環境之中和事實的需要,他們才肯接受權威 較符合她的論述要點
10.( ) 運用懲罰方式來鞏固領導權威,係以 強制基礎 作為領導的權力基礎
不屬於
1.( ) 人事工作毋須往來協調,較能解決機關問題 不屬於政府人事行政體制部外制的主要優點
2.( ) 大有為政府 不屬於公共選擇理論於新公共管理的主張
3.( ) 公平理論 不屬於強調內容的激勵理論範疇
4.( ) 次級系統構成的體系 不屬於傳統時期組織理論的觀點
5.( ) 政府捐助財團法人法 不屬於行政院組織改造五法
6.( ) 責任明確 不屬於非正式組織的優點
7.( ) 一般而言, 擴大社會距離 不屬於非正式組織的特性
8.( ) 我國現行課責方式中有一項法律懲處方式, 考績責任 不屬於法律懲處方式的內涵
9.( ) 依據現行公務人員考試法的規定, 因應性別主流化政策之需要 不屬於舉行特種考試的原因
10.( ) 當代公共事務日益強調利益團體的公共參與。比較而言, 董事改選 最不屬於利益團體進行公共參與的活動方式
不包括
1.( ) 一般而言,公部門常見之組織病象不包括 金魚缸效應
2.( ) 一般而言,利益團體的活動比較不包括 政策決定
3.( ) 公務人員在行政運作過程中,常見有曲解公共利益的現象,其主要原因不包括 行政人員的均衡思考
4.( ) 公務人員保障法適用(含準用)之對象不包括 政務人員
5.( ) 功績原則的內涵不包括 政治任用
6.( ) 民營化可以區分為三種類型,但不包括 上市
7.( ) 在系統理論的觀點下,組織都有若干次級系統,一般而言, 資源次級系統 不包括在內
8.( ) 在激勵保健理論當中,所謂保健因素不包括 升遷與發展
9.( ) 有關委員會決策優點之說明,一般而言不包括 責任歸屬明確
10.( ) 行政責任的內部非正式確保途徑,不包括 行政監察官
規定
1.( )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規定,自第七屆起立法委員之任期為 4年 年
2.( ) 公共行政應該受到高度的公眾監督,因此透過立法方式,規定某些資訊內容可以公開,此一立法方式稱為 陽光法案
3.( ) 依公務人員考績法規定,年終考績考列丁等者,應受 免職 這種行政懲處
4.( ) 依公務人員俸給法相關規定,對主管人員或工作具危險性者給予之加給,謂之 職務加給
5.( ) 依公務員服務法規定,公務員非依法兼任公營事業機關或公司代表官股之董事,應先 停職
6.( ) 依公務員服務法規定,公務員離職後對於機密事件之保密義務為 離職後終生仍不可洩漏
7.( ) 依公務員服務法規定,有關公務員與長官之關係, 主管長官與兼管長官同時所發之命令,以主管長官之命令為準 最正確
8.( ) 依公務員懲戒法相關規定,公務員懲戒處分可分為六種,其中不包括 口頭告誡 在內
9.( ) 依地方立法機關組織準則第32條規定,在地方立法機關擬訂組織自治條例報權責機關核定時,其編制員額,應依相關因素決定之,下列 業務職掌、功能及各部門工作量 人力配置及運用狀況 員額管制政策及規定 錯誤
10.( ) 依我國「公務員服務法」相關規定,公務員於離職後3年內,不得擔任與其離職前5年內之職務直接相關之營利事業董事,此一規定又被稱為 旋轉門條款
確保
社會
1.( ) 下列 社會福利 屬於分配性政策
2.( ) 下列 避免社會福利給付標準不一 不是主張政府財政分權的主要理由
3.( ) 下列 轉換型領導 領導理論,強調從價值面、人性面、文化面、社會面來討論領導的現象
4.( ) 公共服務人員應將公眾視為下列 公民 ,才是建構良善社會(good society)的基礎
5.( ) 在現代組織中,個人常覺渺小,因而加入許多非正式組織以尋求歸屬感,這是屬於非正式組織的 提供社會滿足感 這種功能
6.( ) 在資訊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社會產生了不同群體間存在著資訊能力與資訊近用權不平等的現象,稱之為 數位落差
7.( ) 多元主義是許多民主社會政治運作的基本理念,以下對多元主義的說法 主張社會應具備多元價值的意識型態各種價值的支持者組成團體向決策者施壓遊說公共政策常是利益團體競爭後的妥協結果 錯誤
8.( ) 多元民主社會常見「鐵三角」的政策網絡,所謂的鐵三角是指 利益團體、官僚體制,國會委員會
9.( ) 行政機關的人力組成結構,應該具備社會上各種人口的組合特性,以便反映出社會多元性的思維和偏好,這是 代表性科層體制 這種科層(官僚)體制的表現
10.( ) 我國〈憲法前言〉所提的「鞏固國權,保障民權,奠定社會安寧,增進人民福利」,其所揭示之中心概念為 公共利益
危機
1.( ) 「危機就是轉機」,係指危機具有 雙面效果性 這種特性
2.( ) 一般所稱危機管理(crisis management)的「危機」,並不包含下列 決策所需反應時間相當充分 特質
3.( ) 八八水災重創臺灣,也凸顯危機管理的重要性。行政機關針對危機發展出三個應變活動,試問下列 設置危機指揮中心 係屬「危機爆發時的管理活動」
4.( ) 下列 建立危機處理的劇本 不是危機爆發時的管理活動
5.( ) 危機在本質上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若我們發現「機關對外在環境不甚了解,因此無法掌握動態變化」。此一描述應屬於 危機狀態的不確定
6.( ) 在針對危機發展階段所規劃的應變體制中,「危機情境監測系統」的建置應屬於 危機爆發時 這種階段的管理活動
7.( ) 所謂「危機就是轉機」,主要係指危機的 雙面效果 這種特性
8.( ) 對於危機爆發時「設置危機指揮中心」的敘述, 成員應包括機關首長和相關幕僚、危機處理小組與危機管理專家 最正確
9.( ) 關於上級機關採行集權的原因,下列 內部擴張首長獨裁遭遇危機 錯誤
公共行政
1.( ) 公共行政為官僚體系權益的捍衛者 並非「黑堡宣言」(Blacksburg Manifesto)的重要主張
2.( ) 主張出世相關的「公共行政」 並非「新公共行政」的主要論點
3.( ) 「黑堡宣言」(Blacksburg Manifesto)強調以 專業主義 這種主義取向來詮釋公共行政人員的角色內涵
4.( ) 下列關於公共行政的說明, 在效率與正義之間相互擺盪大有為政府強調福利國的行政理念小而能政府重視政府競爭力的行政理念 錯誤
5.( ) 以下 國防及治安 屬警察國家時代公共行政的主要任務
6.( ) 在公共行政研究中有所謂「行政與政治復合時期」的典範,其主要成因下列 政治、行政分立論被否定政治學者抗拒行政學獨立行政原則遭受懷疑 錯誤
7.( ) 有關全球化的特質以及其對於公共行政的意涵, 全球化現象可透過貿易、金融、文化等面向的跨國界流通予以觀察 各國政府部門對於經濟活動的主導角色在全球化趨勢中面臨挑戰 公共事務領域因全球化趨勢而擴展,尤其是比較行政與國際行政 錯誤
8.( ) 政治行政分立時期,公共行政所追求的主要價值為 經濟效率
9.( ) 將新公共行政的主張,從較為抽象的哲學探討,轉向較為關注實務的面向,亦即關注公共行政作為「制度」在實踐上的問題。此種論點稱為 黑堡宣言
10.( ) 學者認為公共行政運作的原則應遵從憲政體制的精神來運行,請指出 公共行政的效率價值觀點應凌駕於政治原則(如政治表達)與法律考量(如正當程序)之上 的理念是不符合憲政體制的
發展
1.( ) 政治監督 這種課責方式,是強調在公部門之外,發展一套可以課責行政機關的機制
2.( ) 「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乃是公共關係之大忌,故平時發展原則相當重要,下列 不斷創新的關係 並非此原則應注意之事項
3.( )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若以這句成語來描述推展公共關係的原則, 平時發展 正確
4.( ) 「政府再造應先釐清政府主要角色與適當定位,而後界定其發展的目標與策略」,此乃歐斯朋(D. Osborne)和傅瑞祺(P. Plastrik)提出「五C策略」之 核心策略 這種策略的內涵
5.( ) 下列有關「新公共行政」(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的相關論述, 強調適應動盪不安環境之需要主張發展以服務對象為重心的組織相關學者至今已召開過三次「明諾布魯克(Minnow brook)會議」 錯誤
6.( ) 下列 人情化的升遷發展 不是韋伯(M. Weber)建構之合法-理性官僚制度,在結構方面的特點
7.( ) 下列有關府際關係的敘述, 府際關係是指不同的政府層級擬發展和執行公共政策時所形成複雜和依賴關係高層級的政府單位會將收入和其他資源分享給低層級的單位不同層級政府為共同地區提供服務並加以管理之交互關係的政策和機制 錯誤
8.( ) 不同層級的政府研擬、發展和執行公共政策時,所形成複雜、互賴的關係,稱為 府際關係
9.( ) 在激勵保健理論當中,所謂保健因素不包括 升遷與發展
10.( ) 有關我國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之敘述, 負責辦理行政院人事行政之政策規劃、執行及發展業務 正確
計畫
1.( ) 不稀罕效應(BOHICA) 意指「組織成員對革新計畫的抵制態度,認為只要忍耐即可不受影響」
2.( ) 政策過程評估 這種政策評估著重於探討方案的執行是否按照原訂計畫進行
3.( ) 原列計畫因增加業務量致增加經費時 是各機關可以動支第二預備金的條件
4.( ) 原列計畫費用因增加業務量致增加經費時 是政府得動支第二預備金的條件
5.( ) 「優勢、弱點、機會、威脅」(SWOT)分析係屬 策略計畫 這種型態的行政計畫
6.( ) 下列有關公共政策的界定及闡述, 公共政策的目的在解決公共問題 公共政策包含政府所決定作為或不作為的活動 以法律、命令、計畫、服務或產品等活動表示公共政策的內涵 錯誤
7.( ) 下列有關公眾關係的敘述 公眾關係的前提為履行社會責任,服務大眾利益公眾關係是一種長期有計畫的努力之結果公眾關係消極的目的,乃是消除公眾對本機關之誤會、指摘與攻擊 錯誤
8.( ) 以下 不稀罕效應 這種概念,可以說明組織成員的反革新情結,抵制革新計畫的推行
9.( ) 有關危機管理之敘述,下列 應整合公私部門的資源與力量 是一個有計畫、連續的管理過程 必須藉由資訊回饋,不斷進行修正與調整 錯誤
10.( ) 針對蚊子館的活化政策,係屬 效用性計畫 這種型態的行政計畫
透過
1.( ) 平衡計分卡 透過財務、顧客、學習成長與內部流程等四個構面,將組織的使命和策略轉化為一套全方位的績效量度,做為策略量度與管理體系的架構
2.( ) 審計制度 係透過行政機關以外機關所進行的帳目事後檢查,期有監督之功能
3.( ) 「政府機關透過檢討調整權責劃分,力求逐級授權,以更經濟、有效的工作方法與程序來達成工作目標」,係屬 實施分層負責 這種管理作為
4.( ) 「透過志工活動來取代或補充政府機關的運作」,這是指 合產 這種民營化的方式
5.( ) 一件事情的處理,往往會透過某個單位或個人的不義之手才能圓滿成功,導致一個組織或人員在公共生活中發生不符倫理的行為,而為有效的實現組織目標,遂將此種不道德行為合理化,稱為 髒手
6.( ) 下列有關可能影響政策執行的官僚機構特性, 官僚機構可能在政策執行中影響公共政策的成敗 官僚機構本身也有自己的政策偏好 部分官僚機構可能透過管制民間企業的手段以執行公共政策 錯誤
7.( ) 下列有關品位分類制度之敘述, 主要透過名分激勵公務人員 以資格地位高低為分類基礎 人員晉升幅度與範圍較大 錯誤
8.( ) 下列人事分類制度中, 品位分類制 主要係透過名分激勵公務人員
9.( ) 公共行政應該受到高度的公眾監督,因此透過立法方式,規定某些資訊內容可以公開,此一立法方式稱為 陽光法案
10.( ) 有關市場治理模式的公共組織設計, 透過私部門提供公共服務 強化組織的多元競爭 權力的多元轉移 錯誤
價值
1.( ) 代表性 為公共行政政治研究途徑所強調的價值
2.( ) 正當的權力 這種權力的基礎是建立在追隨者內化的價值,使他們相信有權者具有影響力
3.( ) 「一方面按步補充新成員,另一方面以社會化使成員接受系統的價值與文化」,這是社會系統的 模式的維護 功能
4.( ) 公共服務人員應經常與民眾對話,以澄清政策的價值、發現政策的瑕疵、傾聽並反應民眾的需求。這是公共服務人員應具備的 審慎回應公民的需求 這種倫理修為
5.( ) 公務員和社會民眾對行政機關運作所持有之理念價值、行為模式及人際關係,在學理上稱之為 行政文化
6.( ) 多元主義是許多民主社會政治運作的基本理念,以下對多元主義的說法 主張社會應具備多元價值的意識型態各種價值的支持者組成團體向決策者施壓遊說公共政策常是利益團體競爭後的妥協結果 錯誤
7.( ) 行政學術之肇始,受行政與政治分立觀念之影響,約為1900年至1926年間,下列 行政學術主張價值與事實二分的概念 學科研究強調科學性與事實性 確立公共行政學術的正當性地位 錯誤
8.( ) 行政責任的確保,若訴諸於行政官員個人的承諾、價值、忠誠,以及彼此的團隊意識等發自內心的自律倫理,始能避免違法或不當行為,這是屬於 內部控制方式 控制方式
9.( ) 性別主流化已成為我國近年來人事體制相當重視的議題,這主要在反映 社會衡平 這種人事價值
10.( ) 政治行政分立時期,公共行政所追求的主要價值為 經濟效率
團體
1.( ) 「政府預算可視為不同團體在交易條件下所達成利益平衡分配的集合體」,此一句話最能表述政府預算的 政府預算深具政治意涵 這種特徵
2.( ) 「運用科學方法分析、解釋、預測有關個人或團體的態度、行為、事實、現象與政務運作的途徑」,乃是下列 行為研究途徑 這種行政學研究途徑的描述
3.( ) 下列 執政黨 不是政府機關為了使「政策合法化」(policy legitimation),而將政策方案送請核准以完成法定程序,所指稱的機關、團體或個人
4.( ) 下列 團體順適 不是非正式組織的優點或是正面功能
5.( ) 下列關於決策過程中團體盲思(groupthink)的敘述, 高度凝聚力的團體,越易產生這種情形組織成員會對於團體內的不愉快加以合理化豬灣事件是美國外交決策團體盲思的例子 錯誤
6.( ) 凡要求行政人員不介入政治過程,於執行職務時,本於法律的超然立場,一律平等對待任何相關的個人或團體,這樣的思維稱之為 行政中立主義
7.( ) 在領導所具備的種種功能中,請問下列 協調 這種功能可以消除因「本位觀念」與「團體意識」所導致的衝突
8.( ) 有關行政責任的內涵大略可分為三種,下列 團體責任 不屬於行政責任的內涵之一
9.( ) 有關政策順服(policy compliance)的意涵, 指標的團體態度與行為配合政策執行的程度 標的團體可能為避免懲罰而配合政策推動 標的團體可能受大眾媒體影響而不配合政策方案 錯誤
10.( ) 有關溫特(S.Winter)所提出的一般政策「規劃過程/執行成果」模式, 自變項為政策規劃與立法過程,例如利害關係團體間的衝突程度 中介變項可為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因素,例如基層官僚行為 政策標的團體的反應與行為也是此模式的中介變項之一 錯誤
作為
1.( ) 行政是服務而非領航的作為 為新公共服務(New Public Service)的主要論點之一
2.( ) 「政府選擇作為或不作為之行為」是指「公共行政」採用下列 公共政策 途徑作定義
3.( ) 下列有關公共政策的界定及闡述, 公共政策的目的在解決公共問題 公共政策包含政府所決定作為或不作為的活動 以法律、命令、計畫、服務或產品等活動表示公共政策的內涵 錯誤
4.( ) 下列 公務員職務上所保管之文書、財物,應盡善良保管之責 為公務員應主動作為的義務
5.( ) 以向政府行政及立法部門施加壓力的方式,作為爭取成員利益的組織,稱之為 利益團體
6.( ) 以即時通訊軟體作為行政溝通工具應有所規範。 針對軟體安裝與設定,應先進行密碼設定及管理,並就裝置進行相關安全環境設定 依據不同公務需求成立各類群組,由群組管理者本於管理權限進行群組加入或退出之審核 針對非屬機敏性之公文檔案傳遞,應同時注意符合公文公開作業原則等規定 錯誤
7.( ) 在開放系統理論下,下列有關組織界限所具有功能的說法 過濾確定組織活動的範圍作為組織與其他系統的交切面(interface) 有誤
8.( ) 有關定量(或量化)政策評估的意涵, 在蒐集量化資料前必須界定母體與樣本 通常仰賴統計學作為資料分析的方法 問卷題目的設計受到評估面向的影響 錯誤
9.( ) 若干公務倫理旨在訂定公務人員行為操守準則和相關法規,以防杜違反倫理行為之產生,這些公務倫理措施稱為 消極性的倫理作為
10.( ) 若以人員能否自由參加與脫離,作為組織分類標準,下列 協會 屬於自願性組織
分部化
公共
1.( ) 「公共即利益團體」(the public as interest group),這是 多元主義的觀點 公共性論述的觀點
2.( ) 「在公共服務的提供或者公共資產的所有權上,降低政府角色或提高私部門角色之活動」,學理上稱之為 民營化
3.( ) 「政府選擇作為或不作為之行為」是指「公共行政」採用下列 公共政策 途徑作定義
4.( ) 下列 批判工具主義的行政思維,缺乏對於程序理性的反省 不是新公共行政的論述內容
5.( ) 下列 新公共管理 與「新公共行政」之意涵存有最大差異
6.( ) 下列有關「新公共行政運動」的敘述, 主張入世相關的公共行政 正確
7.( ) 有關新公共行政與新公共管理的比較,下列敘述 前者強調民眾,後者注重顧客前者培養公民意識,後者激發生產效能前者強調行政制度化,後者倡導解除管制化 錯誤
8.( ) 政府推動公共(眾)關係時,通常將公共關係的客體,區分為內、外兩類公眾或顧客。試問 政府公務人員 屬於所謂的「內部公眾」
9.( ) 政府推動政策行銷過程中, 建立公共市場定位 為首要步驟
10.( ) 現代國家的政治領袖,經常會以「順民者昌,失民者亡」、「民之所欲,常在我心」等勉勵公務人員,這是在反映公共人事行政的 政治回應 這種價值
工作
1.( ) 人事工作毋須往來協調,較能解決機關問題 不屬於政府人事行政體制部外制的主要優點
2.( ) 工作責任 屬於何茲柏格(F. Herzberg)所稱的「激勵因子」
3.( ) 「我最恨手持記秒表的管理者,也憤恨被視同機械只奉命照章工作,和同事之間的感情被激烈的工資競爭制度所破壞。」從上述這段組織員工的抱怨中,可以推測其組織的管理階層最有可能奉行 泰勒(F.Taylor)的科學管理 管理方式
4.( ) 下列有關矩陣式組織的敘述, 臨時性任務編組常採取之通常都由功能性組織與專案性組織交織而成較適合在動盪環境下完成複雜而不確定性的工作 錯誤
5.( ) 下列有關「管理格道」(Managerial Grid)之敘述, 鄉村俱樂部式管理(country club management)為對員工表達最大關心、對工作展現最少關心的管理方式 正確
6.( ) 下列有關績效管理的敘述 系統地整合組織的努力是領導者的核心工作是領導者主要責任的展現 錯誤
7.( ) 公務人員因工作上具有危險性,所給的加給是 職務加給
8.( ) 以「工作」為中心,等級隨職而定的人事分類制度,稱為 職位分類制度
9.( ) 在美國,柯林頓(B. Clinton)總統於1993年3月3日成立 國家績效評鑑委員會 這種組織,來統籌推動聯邦政府的再造工作
10.( ) 行政院為提升政府整體績效,積極推動行政院之組織再造工作;該項政府改造工程係依所謂「四化」策略予以推動。請問 企業化 不屬於「四化」策略之內容
並非
需要
1.( ) 下列有關「新公共行政」(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的相關論述, 強調適應動盪不安環境之需要主張發展以服務對象為重心的組織相關學者至今已召開過三次「明諾布魯克(Minnow brook)會議」 錯誤
2.( ) 下列 唯有因環境和情勢的需要,人們才接受權威 為傅麗德(M. Follett)對於權威的看法
3.( ) 下列關於「組織結構的建立過程方面」原則的敘述, 組織結構於建立時,應考慮是否能因應未來的時勢需要而作變遷,此為「彈性原則」 正確
4.( ) 全面品質管理(TQM)為新公共管理的一種改革策略, 顧客是品質的最終決定者品質改善需要全面的員工參與預防變異性是製造高品質產品的關鍵 錯誤
5.( ) 在新自由主義的影響下,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從「大有為」轉變為「小而美」,公共服務的提供也被認為需要考量市場機能效益, 意識型態的改變 最能符合上述內容之描述
6.( ) 有關「公共問題」特徵之敘述,下列 係被察覺到的一種社會情境 社會情境的不滿或需要,已達某種緊張程度 當不滿的民眾增加時,常會要求政府採取行動以解決問題 錯誤
7.( ) 有關非程式化決策的敘述,下列 非結構性問題需要非程式化決策管理決策很少是完全程式化或非程式化,通常是介於兩者之間非程式化決策越多,越需要管理者的判斷力 錯誤
8.( ) 依據馬斯洛(A. H. Maslow)的「需要層級理論」,下列需要層次由低到高排列,其順序為 c.b.a.d.
9.( ) 依據現行公務人員考試法的規定, 因應性別主流化政策之需要 不屬於舉行特種考試的原因
10.( ) 阿特福(C. Alderfer)的ERG理論主要有三項命題, 較低層級的需要愈不滿足,則對較高層級需要的慾望愈大 不在其中
達成
1.( ) 「政府預算可視為不同團體在交易條件下所達成利益平衡分配的集合體」,此一句話最能表述政府預算的 政府預算深具政治意涵 這種特徵
2.( ) 「某政策達成預期結果或影響的程度」,這項陳述指涉的是政策評估中的 效能 概念
3.( ) 下列關於公眾關係的敘述, 其成效衡量標準是對於達成機構目標提供多少助力 正確
4.( ) 有關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互動模式,下列敘述 互補模式是指當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有著共同的目標,而相互結合,各取所需,達成共同的目標 正確
5.( ) 行政機關眾多、公務員人數龐大、預算規模驚人,行政人員具有實質的政策影響力,國家目的之達成有賴於行政活動,凡具此現象的國家,學者謂之 行政國
6.( ) 依據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規定,機關依組織法規將其部分權限及職掌劃出,以達成其設立目的之組織,稱為 機構
7.( ) 官僚組織的成員組成與其所代表群眾之人口特質應相符合,係在達成 代表性 這種官僚特性
8.( ) 政府補助民眾購買電動汽機車,希望達成節能減碳的效果,此一措施屬於 誘因型 這種類型的政策工具
9.( ) 政策方案的執行可以達成預期目標的程度,乃是政策評估的 效能性 這種標準
10.( ) 美國社會學家帕深思(T. Parsons)曾指出任何一種組織都是一個社會系統,均具有四個基本功能,下列選項 適應、達成目標、模式的維護、整合 正確列出這四項功能
評估
1.( ) 政策過程評估 這種政策評估著重於探討方案的執行是否按照原訂計畫進行
2.( ) 下列有關「生產力」特性的一般描述, 生產力包括量化與非量化的衡量指標生產力可以系統產出與投入的關係表示生產力兼納主觀和客觀的評估 錯誤
3.( ) 有關定量(或量化)政策評估的意涵, 在蒐集量化資料前必須界定母體與樣本 通常仰賴統計學作為資料分析的方法 問卷題目的設計受到評估面向的影響 錯誤
4.( ) 有關政策評估類型的闡釋, 形成評估(formative evaluation)是針對執行中的政策方案衡量其實際成果 總合評估(summative evaluation)是針對執行結束後的政策予以整體評估 虛擬評估(pseudo-evaluation)是應用描述性方法產出具有信效度的政策品質資訊 錯誤
5.( ) 依組織的財務取得方式及組織控制方式兩個面向來評估,下列 聯合勸募協會 非營利組織屬於「捐助-會員控制」的類型
6.( ) 非營利組織與公共行政皆是為人民提供所需之服務,因此效率只是一種評估的方法而非目的。請問以上的論述是指非營利組織的 掙脫經濟效率宰制 這種精神與作法值得公部門參考
7.( ) 政策方案執行後,對標的群體產生有形的或無形的、預期的或非預期影響的評估,係指 影響評估 這種評估
8.( ) 政策在執行一段時間之後,對執行現況及初步結果加以評估,以探究執行狀況是否符合政策的原先設計。係指 監測評估 類型的政策評估
9.( ) 政策評估結果發現原先問題界定不當,執行方案未能對症下藥,此時通常比較不會採取 持續政策方案 這種評估處理方案
10.( ) 對於政策方案在規劃階段時進行可行性評估、優缺點評估、優先順序評估,這種評估稱為 預評估
執行
1.( ) 政策過程評估 這種政策評估著重於探討方案的執行是否按照原訂計畫進行
2.( ) 下列有關可能影響政策執行的官僚機構特性, 官僚機構可能在政策執行中影響公共政策的成敗 官僚機構本身也有自己的政策偏好 部分官僚機構可能透過管制民間企業的手段以執行公共政策 錯誤
3.( ) 不同層級的政府研擬、發展和執行公共政策時,所形成複雜、互賴的關係,稱為 府際關係
4.( ) 有關我國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之敘述, 負責辦理行政院人事行政之政策規劃、執行及發展業務 正確
5.( ) 有關政務官與事務官之比較, 政務官因特定政治條件而任職及去職,事務官是依法進用的公務員 政務官負責政策決定或政務領導,事務官從事法律與政策的執行 政務官與政治才能相關,事務官須具專業才能 錯誤
6.( ) 有關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主要在評判政策方案是否可能被接受與順利執行 政治可行性分析為其中一個層面 法律可行性在於判斷政策方案受限於現有法規的程度 錯誤
7.( ) 有關政策評估類型的闡釋, 形成評估(formative evaluation)是針對執行中的政策方案衡量其實際成果 總合評估(summative evaluation)是針對執行結束後的政策予以整體評估 虛擬評估(pseudo-evaluation)是應用描述性方法產出具有信效度的政策品質資訊 錯誤
8.( ) 行政機關中的業務執行部門,為使其有效運作,較宜採行 首長制 這種組織制度
9.( ) 法務部為辦理廉能政策規劃,執行反貪、防貪及肅貪業務,特設 廉政署 這種組織
10.( ) 政策方案的執行可以達成預期目標的程度,乃是政策評估的 效能性 這種標準
預算
1.( ) 下列有關我國預算的敘述, 預算是一種行政控制、課責的技術 預算程序是民主政治的監督機制,其結果具有強制性 預算書兼具政治性與法效性 錯誤
2.( ) 下列 零基預算 預算編製制度,在政府的實務經驗中,被認為推行的時間相對最短者
3.( ) 下列 績效預算 這種預算制度,又可稱為成本預算
4.( ) 下列有關政府會計功能之敘述, 取信於民供各級政府對收支之考核控制預算之工具 錯誤
5.( ) 古立克(L. H. Gulick)提出POSDCORB彰顯「行政管理」的七項主要功能,其中B所指為 預算
6.( ) 有關中央政府總預算籌編的分工, 行政院核定下年度施政方針 財政部是歲入預算政策規劃的領航員 行政院主計總處將各類歲出預算與歲入預算彙編成總預算案 錯誤
7.( ) 行政機關眾多、公務員人數龐大、預算規模驚人,行政人員具有實質的政策影響力,國家目的之達成有賴於行政活動,凡具此現象的國家,學者謂之 行政國
8.( ) 我國主要負責預算籌劃、概算編擬、會計控制與國情及政績統計的機關,為下列 中央主計機關
9.( ) 政府預算書項目在反映某個階層、團體或組織的利益與主張是否受到政府重視,這是屬於預算形式的 政治特質 這種特質
10.( ) 根據新公共管理的觀點,當福利國家遇到「財政危機」時,為支撐政府的運作,通常會採行一些措施,下列 刪減公共服務支出 借貸和赤字預算 同時進行預算刪減和赤字預算 錯誤
部門
根據
員工
相關
政府機關
增加
1.( ) 工作擴大化 激勵方法只有在水平面向增加員工的工作項目,但不涉及工作自主性的提升
2.( ) 原列計畫因增加業務量致增加經費時 是各機關可以動支第二預備金的條件
3.( ) 原列計畫費用因增加業務量致增加經費時 是政府得動支第二預備金的條件
4.( ) 1930年代全球經濟大恐慌,主張經濟蕭條萎縮時期,政府應該增加公共支出,以抵銷經濟衰退的影響,從此政府介入社會經濟生活取得理論正當性,稱為 凱因斯觀點
5.( ) 凡是一項問題的層次愈高,涉及的風險及不確定性將隨之增加,這稱為 策略性問題
6.( ) 有關「公共問題」特徵之敘述,下列 係被察覺到的一種社會情境 社會情境的不滿或需要,已達某種緊張程度 當不滿的民眾增加時,常會要求政府採取行動以解決問題 錯誤
7.( ) 有關「高架式」(tall organization)組織結構的敘述,下列 組織溝通困難 回應環境需求慢 增加單位經費 錯誤
8.( ) 行政首長喜歡增加用人以顯示權威並建立王國,此屬於 白京生定律 這種組織病象
9.( ) 給予員工更多自主權及責任、提供個人成長與發展的機會、增加員工垂直性的工作內容,較屬 工作豐富化 這種管理作法
10.( ) 學者卡普蘭(A. Kaplan)提出政策規劃七項原則,其中強調從事政策規劃時,應考慮儘量使受益人數增加,使利益普及於一般人,此稱之為 分配普遍原則
重視
因素
1.( ) 組織的決策是由決策參與者、問題、解決方案與機會等因素隨機碰撞下的結果 為垃圾桶決策模式的主要論點
2.( ) 下列有關「激勵保健理論」中「保健因素」的敘述, 亦稱「不滿因素」亦稱「維持因素」包含上司的監督 錯誤
3.( ) 任何組織皆會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但它卻不必對所有的環境因素都加以反應,它也無法如此做,因為它只需選擇對其決策與運作特別有關因素來加以反應即可,這些因素就是特定環境因素, 服務對象 為特定環境因素
4.( ) 有關溫特(S.Winter)所提出的一般政策「規劃過程/執行成果」模式, 自變項為政策規劃與立法過程,例如利害關係團體間的衝突程度 中介變項可為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因素,例如基層官僚行為 政策標的團體的反應與行為也是此模式的中介變項之一 錯誤
5.( ) 行政中立在我國之所以成為重要議題,是由於多項因素互動促成,比較而言, 多元利益的折衷 不在其中
6.( ) 行政溝通過程中,部屬對上司常常報喜不報憂,或歪曲事實隱瞞真相。此種現象主要是受到 表功主義 這種因素的影響
7.( ) 何茲伯格(F. Herzberg)的激勵保健二因理論,激勵因素不包括下列 薪資
8.( ) 政策方案可行性研究中,焦點考慮在於行政首長、利益團體及標的人口等因素者,係屬 政治 這種可行性研究
9.( ) 組織中容易形成「紅包」政治,污染政治風氣,主要是由於 法規森嚴 這種因素所引起的病象
10.( ) 就開放系統理論觀點,下列 顧客 係屬特定(任務)環境系統的因素
運作
1.( ) 「透過志工活動來取代或補充政府機關的運作」,這是指 合產 這種民營化的方式
2.( ) 「運用科學方法分析、解釋、預測有關個人或團體的態度、行為、事實、現象與政務運作的途徑」,乃是下列 行為研究途徑 這種行政學研究途徑的描述
3.( ) 公務人員在行政運作過程中,常見有曲解公共利益的現象,其主要原因不包括 行政人員的均衡思考
4.( ) 公務人員倫理行為對憲政運作可以承擔一些角色責任, 應規避立法部門的政策合法化議題 不在其中
5.( ) 公務員和社會民眾對行政機關運作所持有之理念價值、行為模式及人際關係,在學理上稱之為 行政文化
6.( ) 任何組織皆會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但它卻不必對所有的環境因素都加以反應,它也無法如此做,因為它只需選擇對其決策與運作特別有關因素來加以反應即可,這些因素就是特定環境因素, 服務對象 為特定環境因素
7.( ) 行政機關中的業務執行部門,為使其有效運作,較宜採行 首長制 這種組織制度
8.( ) 為使行政機關中的業務執行部門有效運作,較宜採行 首長制 這種組織制度
9.( ) 若從經濟的角度來分析,非營利組織的產生,其主要原因為 市場與政府的運作皆失靈
10.( ) 根據新公共管理的觀點,當福利國家遇到「財政危機」時,為支撐政府的運作,通常會採行一些措施,下列 刪減公共服務支出 借貸和赤字預算 同時進行預算刪減和赤字預算 錯誤
民營化
必須
研究
正式組織
1.( ) 正式組織 並非霍桑實驗(Hawthorne Experiments)的主要理論內容
2.( ) 下列 堅強地維繫組織傳統文化,以抵抗任何想要改變的聲浪 不屬於非正式組織能為正式組織承擔的積極功能
3.( ) 下列 團體順適 不是非正式組織的優點或是正面功能
4.( ) 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相互比較, 正式組織較具任務導向,非正式組織較具關係導向 正式組織的產生是人為設計的結果,非正式組織則是順乎自然形成的 正式組織的權威來自於合法合理的基礎,非正式組織則來自於認同的基礎 錯誤
5.( ) 有關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的比較, 正式組織的基礎是職位角色,非正式組織的基礎是人際互動 正確
6.( ) 有關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的敘述, 正式組織的控制來自於法令規章及獎懲、非正式組織則來自於道德與行為規範 最正確
7.( ) 非正式組織的成員交往,與正式組織相比較,則下列有關其社會距離的敘述, 社會距離較短較近 正確
而言
目的
內部
中的
一般而言
個人
1.( ) 「個人追求精神層面的滿足感,往往是激發其工作意願的動機,而不純粹是以物質獎賞為重」,是下列 人群關係學派 這種學派的主張
2.( ) 「參與專案小組的同事之間因績效獎金分配結果而有所不滿,影響個人未來工作投入程度」,反映 公平理論 這種激勵理論的觀點
3.( ) 「運用科學方法分析、解釋、預測有關個人或團體的態度、行為、事實、現象與政務運作的途徑」,乃是下列 行為研究途徑 這種行政學研究途徑的描述
4.( ) 下列 執政黨 不是政府機關為了使「政策合法化」(policy legitimation),而將政策方案送請核准以完成法定程序,所指稱的機關、團體或個人
5.( ) 凡要求行政人員不介入政治過程,於執行職務時,本於法律的超然立場,一律平等對待任何相關的個人或團體,這樣的思維稱之為 行政中立主義
6.( ) 工作者個人或群體有完全之決策權,領導者儘量不參與其事;領導者僅負責提供部屬所需之資料條件及資訊,而完全不主動干涉,為 放任式領導 這種領導
7.( ) 在現代組織中,個人常覺渺小,因而加入許多非正式組織以尋求歸屬感,這是屬於非正式組織的 提供社會滿足感 這種功能
8.( ) 有關公務倫理實踐意涵之敘述,下列 公務倫理的發揚大都取決於個人內心的道德承諾感 公務倫理要打動人心並付諸行動才有意義 除非將倫理規範給予立法及訂定罰則,否則缺乏制裁力量 錯誤
9.( ) 有關政策評估標準的意涵, 公正性包括個人福利與再分配福利的最大化 效率性與回應性可能相互衝突 學者波依斯特(T. Poister)認為適當性比效能性更重要 錯誤
10.( ) 敘述 一位科長既要滿足局長嚴格督促部屬的要求,又要滿足其科員人性化管理的期待 屬於組織中個人之角色衝突
管理
1.( ) 系統理論 這種組織理論在管理上更具彈性
2.( ) 「行政是為完成某種目的時,對許多人所作的指揮、協調與控制」,這是 管理觀點 觀點的行政定義
3.( ) 以即時通訊軟體作為行政溝通工具應有所規範。 針對軟體安裝與設定,應先進行密碼設定及管理,並就裝置進行相關安全環境設定 依據不同公務需求成立各類群組,由群組管理者本於管理權限進行群組加入或退出之審核 針對非屬機敏性之公文檔案傳遞,應同時注意符合公文公開作業原則等規定 錯誤
4.( ) 以學者古立克(L. Gulick)所創造的「POSDCORB」來描述行政,主要是從 管理觀點 這種觀點切入行政的基本概念
5.( ) 在政府的行政革新中,「單一窗口」是 流程再造 這種管理理念與技術的具體落實
6.( ) 從管理途徑研究公共行政,下列 非人文化的傾向,導致處理問題容易形成「物化」的現象 主張公共組織非政治化,即「政治與行政」二分的理念 是公共行政研究早期的途徑 錯誤
7.( ) 給予員工更多自主權及責任、提供個人成長與發展的機會、增加員工垂直性的工作內容,較屬 工作豐富化 這種管理作法
8.( ) 對於檔案之管理,凡是能夠達到留在檔案室者皆有其參考與保留價值之目的者,吾人可稱之為 無廢卷
9.( ) 對機關管理的定義與範圍之敘述, 狹義的機關管理即指財務管理 是不正確的
特性
1.( ) 人員之間少互動 不屬於專案組織的特性
2.( ) 創新冒險 為企業型政府較為著重的特性表現
3.( ) 獨占性 並非「公共財」的特性
4.( ) 「危機就是轉機」,係指危機具有 雙面效果性 這種特性
5.( ) 一般而言, 擴大社會距離 不屬於非正式組織的特性
6.( ) 在公共財所擁有的諸多特性中,任何人不因與他人共同消費財貨或服務,而降低或減少其品質,是為公共財的 非對立性 這種特性
7.( ) 官僚組織的成員組成與其所代表群眾之人口特質應相符合,係在達成 代表性 這種官僚特性
8.( ) 所謂「危機就是轉機」,主要係指危機的 雙面效果 這種特性
9.( ) 非正式組織的成員是自由結合,沒有法律限制,也沒有地位的高低。請問以上的敘述是指非正式組織的 民主指向 特性
10.( ) 若行政人員大多來自社會中上階層,而階層意識會左右其對公共問題及民眾需求的認知,較易使得行政人員不具有 代表性 這種特性
決定
1.( ) 「行政決策受到現有設備的限制,不能隨心所欲的作合理的決定」,此敘述乃指行政決策的 沈澱費用的障礙 這種障礙
2.( ) 下列有關公共政策的界定及闡述, 公共政策的目的在解決公共問題 公共政策包含政府所決定作為或不作為的活動 以法律、命令、計畫、服務或產品等活動表示公共政策的內涵 錯誤
3.( ) 全面品質管理(TQM)為新公共管理的一種改革策略, 顧客是品質的最終決定者品質改善需要全面的員工參與預防變異性是製造高品質產品的關鍵 錯誤
4.( ) 因受到已有設備的限制,不能隨心所欲做合理的決定,係屬 沉澱費用 這種行政決策障礙
5.( ) 在民營化的類型當中, 替代 這種類型係政府迫於實際狀況而被動所為的決定
6.( ) 在民營化類型當中, 替代 這種類型是政府迫於實際狀況而被動採行的決定
7.( ) 有關組織中幕僚部門地位及性質的敘述,下列 是輔助單位而非執行單位是調劑性質而非管轄性質是參贊性質而非決定性質 錯誤
8.( ) 我們常聽到的「職位決定立場」(Where you stand depends on where you sit.)這句話,係屬 Law) 這種定律所描述的組織病象
9.( ) 我們常聽到的「職位決定立場」(Where you stand depends on where you sit.)這句話,係屬 邁爾斯定律(Miles' 這種定律所描述的組織病象
10.( ) 依地方立法機關組織準則第32條規定,在地方立法機關擬訂組織自治條例報權責機關核定時,其編制員額,應依相關因素決定之,下列 業務職掌、功能及各部門工作量 人力配置及運用狀況 員額管制政策及規定 錯誤
領導
1.( ) 「轉換型領導」是 柏恩斯(J.M. Burns) 最先使用,以區別領導和管理的不同
2.( ) 工作者個人或群體有完全之決策權,領導者儘量不參與其事;領導者僅負責提供部屬所需之資料條件及資訊,而完全不主動干涉,為 放任式領導 這種領導
3.( ) 有關公、私部門雙方在進行公共事務合作時,率以公部門為領導中心,私部門組織或民眾則依存在此架構下,此種合作關係屬於公、私部門的 垂直分隔 這種合作模式
4.( ) 有關非正式組織成員互動的領導基礎, 以影響力來領導 正確
5.( ) 依米契爾(R. Michels)之見,機關組織規模越大,領導階層的權力就越大,部屬的權力就越小,這種趨勢稱為 寡頭鐵律的病象
6.( ) 相對而言, 轉換型領導 這種領導理論從肯定人類的價值面、人性面、文化面等來討論領導現象
7.( ) 運用懲罰方式來鞏固領導權威,係以 強制基礎 作為領導的權力基礎
8.( ) 領導行為模型中有一派「連續性行為」的領導風格, 權威領導與民主領導 是該「連續性行為」的重要風格
障礙
發生